NO.3261:害怕与小金星
(2022-06-19 20:17:59)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3261:害怕与小金星
阅读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看到这样一个细节:
一年零几个月的一鸣,在吃饭间画画,画好了有许多碎纸丢在地上,我就叫他捡起来,他不回答也不去捡拾。后来,他母亲对他说:“一鸣,你去捡起来,爸爸给你一颗金星。”他就捡了。由此,我们发明了一种鼓励的办法,就是一天之中,做事做得好,我们给他一个金星;做得不好,就没有。并且把他得到的金星,贴在一本本子上,使他可以时常看看。将来年纪大了,就可以当作日记本以养成时间观念,而且鼓励他做好的事情。
害怕法要不得
陈先生,针对一种害怕教育法。
遇到孩子不喜欢做某件事情,就让他产生害怕——怕某个人,而不得不做这件事情。
孩子,可以因为害怕不得不这样做,但是这种害怕消失后,做某件好事的习惯往往就会消失。而且对自己害怕的人,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乃至不必要的误会。
我走上教育岗位初期,也遭遇了这种害怕法。
第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非常不理想,于是就有了从乡镇重点中学转而到偏远小学任教的安排。
一年之中,这种工作环境的变动有三次。
现在想来,挺同情也理解当时领导的安排。毕竟这不是针对我个人,而且领导还有照顾和保护我的理由,就是让家长对我少一些意见。
那个时候,我很羞愧也很害怕。
我知道考试成绩对一个农村孩子的很重要。我就是因为有优异的成绩,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不到二十岁就有了正式工作——一名人民教师。
自己学得好,未必就能教得好。而且,正好相反:那些个人学得好的,真的有一部分并不善于教书育人。
那时,我向一位教研员老师请教,他回答我:“不换脑筋就换人!”我更加绝望了,这就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员的指导。
这样的情况,不是个别现象。
就是十几年后,还有一些人保持这样的观点。
幸亏我喜欢读书学习,我从更加深刻的文本中,知道有一种解决自我更好成长的不一样的答案。虽然,那个时候我不知道这种答案的具体内容途径方式方法是什么。
这与我后来远离这些人,不愿意与他们闲聊,宁愿走入一种比较孤寂的阅读叙事之路也有关系。
我并不否认“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很多泛泛之谈,并没有“胜读十年书”的效果。很多情况下,这种泛泛之谈因为自己文化底蕴欠缺,可以说肯定不如努力阅读写读书随笔或写叙事教育更有好处。
金星点亮征程
一张奖状
只要留心,我们就会发现。
一张奖状,可以让一个孩子高兴,也可以让一个耄耋之年的科研工作者热泪盈眶。
代表希望的星星之火和光亮,对人生热情潜能的挖掘有着巨大的意义。
当我开始写随笔,排遣我教育教学工作生活中的苦闷与彷徨的时候,当时正拿到学士学位的翟老师鼓励说:“你把这些文字集结成书,可以叫《一个年轻教师的苦与乐》。
是的,感觉现实环境逼仄的我,却分明在文字中看到了一份难得一见的教育教学的快乐。
这样的快乐,有了三四年的坚持。我写了几本这样的随笔,大概有三四十万字吧。
也许就是这种经历,让我不再怵头写作。
不管是后来的成人高考还是其他一些与写作有关的活动,我都开始积极参与,并赢得了一些小小的自信和成就感。
我参加教职工学法演讲比赛并获奖,这也是我参加工作获得的首次奖励。与此相应的奖励,还有指导学生作文获奖,自己的学生在写作教学中也经常给自己一个个惊喜。
文化底蕴
当自己觉得不适合当教师,千方百计想改行的时候,我观摩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的讲课,聆听了魏老师的成长故事。
魏老师写了一百多份申请书,不做厂领导接班人,要做一名普通教师。
我学着用魏老师的眼光,却看自己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些东西,仅仅从形式上模仿往往不得要领,我发现自己与魏老师的差距就是文化积淀和综合实践能力方面的。
我从自己相对喜欢的读写入手。
先是唐诗宋词元曲先秦散文等等一路读背下来,继而学着写一些诗歌和散文。
在写的过程中,发现纸上得来终觉浅。
当自己感觉自己文化底蕴浅薄的时候,我已经开始触摸文化底蕴的深水区。
这些积淀,为我后来主动阅读背诵解读感悟一些《论语》《道德经》中的内容做好了铺垫。
我开始抄读《古文观止》中的《左传》《国语》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已经开始走在一条相对孤独的文化之旅路上了。
这种孤独,只是因为身边没有同行者。当然,现在回首往事,通过网络信息,我知道这样的独行者何止千千万万。
你越努力越优秀,越会发现优秀的同行者大有人在,而且他们就在自己前面且比自己更加努力。
这种努力,让我感受到一切付出都值得。
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再是人云亦云,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思考判断,虽然还不是那么接地气且显得文绉绉的。
开始知道了自己思想的根基,开始拥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已经是一件非常令自己高兴的事情了。
大约这样懵懵懂懂前行了三五年,我就认识了以宣传诵读践行优秀经典文化为己任的陶继新先生,从他的演讲和报告中,我看到了诵读践行感悟优秀经典的一种更好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从那以后,每天背诵文言文五十字以上,成了一种自我奖励。
这五十个字,就像是一个个小金星,让我感到了一种优秀经典文化的支撑。
虽然我不知道这些优秀经典会怎么完善提升自己,但是站在陶继新老师肩膀上我看到了一片属于诵读践行优秀经典的灿烂未来。
当我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可以诵读五万字以上的经典的时候,我就像是中了彩票大奖的人一样,感到精神文化的腰杆很粗,虽然之后不久我发现这种自以为是真的很可笑。
以文化人
没有完善提升自己的知识都是假知识,不能完善提升自我的文化同样是假文化。
陈大惠老师的演讲,净空法师的视频讲座,还有《坛经》《了凡四训》等,都在激励我深刻反思自己所谓的文化积淀,反思这些文化积淀支撑下的品行完善提升。
从只能背过三个数字,到每天背过上万字经典,这种量变到质变是感人的,当然也感动了自己。
更感动自己和他人的,就是自己感恩和真正反思于小事细节的开始。
这个时候,再阅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感到优秀经典文化并非在喊口号。如果谁没有读出完善提升自身价值的东西,只能说自己并没有真正入门。
或许没有比这更能一以贯之的事情,从那时开始我开始坚持随时捡起地上的废纸或其他垃圾袋,随手扔到附近的垃圾箱里。
这样的坚持已经有十年时间,有了数千次的弯腰和上万片废纸或塑料袋等的捡拾。
有赞扬的,有同行的,有冷漠的,有……
我知道,一个人更好前行不是做给人看的,是要让自己问心无愧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不再觉得这是一种高高在上的东西。像是魏书生老师说的那样:有人把经典高举到了天上,我却要把它扯到地上了接地气,让更多人从优秀经典中受益。
精神文化上的自由王国依然都在,只是我们常常画地为牢,桎梏了自己精神文化自由翱翔的翅膀。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很多时候,自己盯着那扇被关上的门怨天尤人,却失去了透过打开的另一扇窗户仰望星空,拥抱辽阔无垠的心灵世界的种种美好。
精神文化的美好,现实世界逼仄中的尴尬无奈,促生了一种追随叙事者更好做事叙事的新生命历程。
这也是我知天命之年重新捡拾初心的生命之旅,从这种更好成长中,我看到了更好做事叙事的许许多多优秀他人。
当你在前行中,不断遇到生命中的贵人的时候,无意中你会发现自己成了自己生命成长中最重要的那位贵人。当然,你也会发现,当自己的人生中,贵人离自己远去的时候,同时也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做了亵渎自身生命更好成长的那个人。
害怕与小金星
我自己是一个胆小的人,年纪大了更是胆小。
大概从中医经络学说而言,即胆经虚弱而已。
一个年老者,更加缺乏胆识,不仅仅与见识不足有关,也与胆经即身心软弱有关。
一味的害怕,不必要。
学过心理学的自己明白,所以的害怕就是一种了解一半对另一半陌生的一种必然结果。
当自己真正参悟人生世界四大皆空,其实所谓的了解与陌生都是梦幻泡影了,那么害怕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可以调整了。
积习,不是一朝一夕甚至是短时间改变的,甚至就是时间再长也还存在反复状况出现。
面对前行路上的困难挫折,我采用了更好叙事做事的方式,采取了诵读优秀经典与教育文学名著的办法,采用了学习周围及书本上优秀他人的做法,采取了扬长避短的办法。
这些办法,让我看到了一些与困难挫折的暗夜寂寥相对应的闪闪发光的小金星。
不是一个小孩子,或者不是父母很懂且能践行教育规律的,就要时常面对害怕的境界。面对这些害怕,采用学习法和更好做事叙事法,看到心性和生命中无数潜在的小金星,于是我有了自己生命时间观念,有了自己完善提升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总结,有了一个学优秀他人做最好自己的抉择,有了一种朝向美好每天多努力一点点的美好记忆。
其实,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将来,就在这种融会贯通中可以更好地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