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3259:“通书”与打通“任督二脉”(或“全身经络”)

(2022-06-17 12:30:24)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3259:“通书”与打通“任督二脉”(或“全身经络”)

临近考试前,赶鸭子上架一般做了“通书”的功课。在两位孙老师的引导鼓励和具体指导下,我走上了“通书”这条自己曾经望而生畏的登攀之路。

为什么呢?发现学生的考试成绩就像是过山车,我坚持开始怀疑复习的质量了。刚刚三四十分的同学,转眼就是而三十分,良好、不合格、合格,各种档次的成绩,发生在一个同学身上。多年来,自以为不考试就对学生学习状况了如指掌的自己,确实没有了自信。鉴于过去测试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失分比较严重,鉴于每次做检测题都是蜻蜓点水(涉及面广,但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涉及都不全面)。这是外在的动力,也是压力。

之所以用赶鸭子上架形容,因为自己精力体力不及,另外就是对于通书能力不是驾轻就熟。本来就是“半路出家”,每套题做下来都有半生不熟的感觉,就这种状态下给学生通书也是一知半解的。随着大量的做题,自己每日一叙中也积攒了一些小例子,多年的地理教学还有些储备,另外就是不断向优秀教室听课请教也积攒了一些。

融会贯通缩小纯粹记忆压力

初中地理知识,给我的感觉就是细碎。

大概有二百个以上的知识点,考试的要求,就是对这些知识点要在理解识记的基础上灵活应用。

每节课上,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着某个国家区域,自己调动学生积极性理解识记还相对比较容易。面对更多的知识点,要调动学生理解识记的热情潜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用说调动学生理解识记的热情和潜能,就是调动自己的也令人挠头——不至于漠视冷淡就不错了。

每遇到不会的问题或者做错的题,我都特别兴奋,于是由此展开查缺补漏,往往有属于亡羊补牢一般的收获。”这是我常常向学生分享的“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的体验感悟践行心得。

有个短语叫顺藤摸瓜。

我则是顺着没有瓜的藤,去找不开花结果的原因,从营养施肥管理理念等多方面查缺补漏,最终有了一种扬长避短的收获。这个短,就是知识能力不足,这个长就是叙事教学,在叙事的文字中发现自己思路被慢慢拓展延申到一个曲径通幽的所在。

叙事教学,常常让我想起三级跳。

其实,不是每次跳跃的幅度有多大很大,而是这是一种持续的向前跃进。

本来,这是一种教学不足的小触动,在叙事中有了比这小稍微大一点的发现,于是我开始查阅资料和请教他人,资料上的文字他人的点拨或精讲,让我有了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在每日一叙中,我看到一个更优秀的不断学习践行反思成长的自己。叙事教学,同样如此。

举一个例子:

我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与青藏高原在农业主要部门方面有什么共同点?

看着这个问题,我有些发懵。

这是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所在,青藏高原高寒,撒哈拉以南非洲位于热带。

无奈中,我翻看了参考答案:畜牧业。并看了原因,都是以草地为主。

看了这个答案,我觉得自己的鄙陋。以前以为知识零碎得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死记硬背的成分多一些,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

继而,我随着试题中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因为干旱,且以热带草原面积广大,所以农业以畜牧业为主。青藏高原,因为高寒,不适合发展种植业,大部分地区都是高寒牧草,所以以畜牧业为主。

知道了这一点,我感到一些小兴奋。

于是,有了进一步乘胜追击。

在记忆美国农业带分布时,最让我觉得难记且经常在考试题中出现的就是美国西部地区的畜牧和灌溉农业区。我结合美国的降水量分布图,发现美国的降水也是从东南向西北降水逐渐减少。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的原因,与我国西北地区不是一样吗?都素hi降水量少,不适合大量发展种植业,所以就发展畜牧业。致于灌溉农业区,也就是有水源灌溉的地区发展农业,比如我国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等。

有了这些解读,我开始讲给同学们听。这时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有机结合起来了,不至于记住了世界地理的忘记了中国地理的。

学生学起来轻松有趣,教师精讲点拨才叫真正的得心应手。

融会贯通的多了,纯粹死记硬背的少了。

旁征博引基础上的真正感悟

很多时候,我都遗憾于自己学习领会慢。

一个中考地理题,自己会做与会指导同学们学会做乃至会学并不是一回事。

我每天都很累。在复习备考的最后阶段,乃至近一年时间里。

每天都布置作业,也意味着每天都有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每次作业,都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遇到困难挫折后的状态,

或许有些多虑,但这是我真实付出的写照。

一次作业布置,也是一堂课的延伸,备学生备教材和备教师等缺一不可。

当然,到了后来我发现了分层备课法。就是针对边缘生的备课法,更加适合照顾边缘生,面向全体同学。

一个教师,可能擅长某个知识点的讲述,对于其他的一些知识点则相对而言不怎么擅长。

于是,主动听优秀教师的课,主动向优秀教师请教,主动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完善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则是更好教学的不二法门。

比如对于经纬网和等高线地形图问题,爱老师的步骤法比较实用。如何将地理知识讲得风趣,苗老师的讲述更胜一筹。至于对于某个问题更加专业解读,从科班出身的教师身上我学到了更多。自己的特长,也是自己的短板,就是思考,深入的思考,当然这种思考有时也将自己带到高速思维的公路沟里。

现在正规的论文,如果引用了他人的学术成果,要在文章中标注出来,在正文下面或最后著名出处。我在通书的时候,也学用了这一点。就是将的时候,说是某某老师发明的讲法,某某老师的教学思路,某某老师的独到见解,某某老师的关注点等等。

其实,我不是为了标榜他人的优秀,也不是为了说明我有多么好学,而是这些他人的成果在讲述中学生会自然听出来,与自己擅长的探究感悟明显风格不同,让学生云里雾里不如敞开了讲。让学生知道教师教然后知困时的努力学习与拓展,其实学生在学习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也学着老师的这种自我完善提升之路,也会是受益多多的。

其实不管是自己还是优秀教师的或者是某位专家的,都是要抱着一种学人精髓立即特色的出发点或原则。说明白了,学生也会给自己的献计献策。我在教学中,得到了学生很多帮助,不仅有教具准备和多媒体利用方面的,也有对地理问题解读方面。特别是到了临近中考的时候,同学们的思路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个时候的质疑或者对某个问题的探究都有相应的高度和深度,广而告之,对于教学活动是一种很好的推动。

比如临考前天,我不在纠错,而是转而温故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灵活应用。

其中无意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椰枣,应该是亚热带的吧。”

一个同学听到了后,就从课本上找相关的内容。找到了,让我看:“老师,您看椰枣是热带的。”他指着一个撒哈拉以南非洲物产分布图,上面赫然有椰枣的图例。

我们就不告诉同学了,你这种精神是值得赞美的,学习就要求真务实不要人云亦云,大胆给老师纠错,我给你点赞!”

另一个同学指着一份试题问我:“老师,巴西被称为什么王国?

“我真的不知道啊!”我微笑着,就像是一个不思进取的学生。

这个同学,开始查阅资料。不长时间,他告诉我:“老师,巴西是咖啡王国。”

你真棒!”

我没有打算表扬这两个同学,我不忍打乱同学们各自的复习思路。

但是,我再细心一点,就会发现更多同学身上缺乏刚才两个同学的质疑与探究精神,于是表扬肯定两个同学的做法也是一种另类的精讲点拨。

昊同学们不迷信老师讲的,发现了老师讲的‘椰枣是亚热带’的错误。这是可贵的,我们凡是都探究一下,就会多一份融会贯通少一点死记硬背更多一份灵活应用。还有齐同学,他问了一个问题,老师不会他自己主动弄明白了。我们不仅仅记住他探究的结果,更要看他主动探究的思路。比如他探究的国家的农产品咖啡,我们由此想到巴西为什么是咖啡王国?于此联想到它的热带面积广和原因,想到出口农业初级产品在经济贸易中的不利地位,想到他们相关的农业加工品种——与咖啡、甘蔗等对应的是咖啡豆和蔗糖等。”

学生可以站在教师的肩膀上,教师也可以更好地站在学生地肩膀上。

师不必贤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各美其美,教学相长,相互成就,才是完整幸福地教育人生最该有的模样。

小中考前后,我被一些事情激动着,或者说是引导激励着前行。通过叙事的方式,去表达关注更好探究教育教学曲径通幽的风景所在,不也是一个教师的职业乐趣和有意义的所在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