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83:与劳动有关的小故事
(2022-05-04 09:53:58)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3183:与劳动有关的小故事
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画上句号。
很久了,就想写点与劳动教育有关的文章,为了自己也为了希望更好成长的一切同仁。
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一个人的更好成长,也需要各种劳动的更好历练。
一个人最不能缺的是什么
觉得三四十年前,我还是一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一位教育界的前辈,给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不管人走到哪里,最不能缺的是什么?
“最不能缺的是钱!”这是当时自己想到的。
“不对啊!你有钱,但是钱总有会花完的时候。最不能缺的是会劳动,能劳动就能创造财富就能赚钱。”那个时候,我们工资很低,仅仅解决温饱问题,就是要买件衣服也会捉襟见肘。每每想到这些,我都感到一种局促不安——怎么才能赚到更多钱呢?
作为一名教师,要获得更多财富,就只有学习——不管是教学活动中,还是利用业余时间。
我努力观察周围优秀老师的才艺,观察他们怎么与学生更好交流互动,观察他们怎么更好的工作生活中的种种。
仅仅凭自己的观察,得到的是有限的。因为自己的视角等限制,看到的有限,自己的素养有限能够真正学到的有限。于是,我利用学校储藏室里留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参考》杂志,更加深入的钻研教材教法,并不断学习读书札记或教学随笔。
后来,与同事一起,用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交考试费和学费,参与了教师在职函授考试并获得通过,参与在职学习。
我的文化课学习劳动
在前前后后六年时间里,每个暑假的时期或寒假最冷的时候, 我都是在面授学习中度过的。暑假中,除了蚊子陪伴自己学习思绪共舞之外,就是每天都要与瞌睡虫打交道。不停的写听课笔记,防止自己睡着了。记得有个老师正在讲课,突然停了下来,一二百人的讲堂里,听到了响亮的均匀的打鼾的声音。一个同学太累了,因为前天到地里干活,太累了,不知不觉在听课中睡着了,嘴下的哈喇子都淌到枕着的小臂上了。
这六年多辛勤的付出,加上后来从来没有放下过读书学习,虽然没有让我做出大成就,但是我还是从很多地方感受到了受益多多。不管是评职晋级,还是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觉得这种读书学习,让我拥有了源头活水,让我融入到一种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悲悯情怀智慧和力量。
动手实践劳动
盘炉子
读书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那么学会干活的技能能够把活干好,则是一种更重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十八九岁的我,学的第一项劳动,就是盘炉子。那个时候,每个教室都靠炉火取暖。盘炉子的任务,就落在每个班主任身上。我第一年执教,就接班主任工作。不会盘炉子,老教师就手把手的教。前面放上几个砖几层,后面几个砖几层,然后放上炉执,再继续往上盘砖。炉子的框架用砖砌好了,接下来就是长炉膛。长炉膛用的材料是细沙和当地红色的粘土,按照一定的比例搅拌均匀,开始加水继续搅拌,形成非常黏且有韧性的一种东西,接下来用手抹到炉灶内侧。炉膛,下大上小,基本成流线型,便于炉火往上窜。不然炉火不旺。接下来,就是相对比较容易的生火看火,让炉子保持旺旺的。不然,教室里很快就是满屋子是烟或者教室里温度低比较冷。
有一次,找一位比我长几岁的亲友想找他帮忙办事。到了他们家里,他们小两口正在生火,竟然怎么也点不着火。
“我来试试吧!”我说着接过他们两人手中的柴火,开始引火将火打隆得旺旺的。
因为这件小事,我们接下来的谈话变得愉快了很多。
虽然最终没有帮上什么忙,但是我真的感到一种劳动能力和作为一个勤快人真的办起事情来相对少了一些尴尬。
切土豆丝
教我学会切土豆丝的是我的一个学生,一个比我小五六岁,当时只有十三四岁的小男孩。
记得我在学校食堂里切土豆。说是学校食堂,就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两个小房间,一个人刚刚能转过身来的那种。小食堂有个玻璃窗,同学们对里面干什么看得一清二楚。
因为我刚入职,而且比同学们大不了几岁。所以我平时干什么,同学们都比较注意。
我在食堂里切土豆,都切成了土豆丁。没有等油热了,就将土豆丁放到锅里了。显然这样是炒不熟的,我就加了水。那时的炭火炉子,火苗不大,大概过了很长时间土豆也不能熟。大概一个多小时后吧,我就将土豆捞出来吃。土豆丁外面是熟了的,里面还有点生的。我为了让自己记住这个教训,就将就成熟的土豆丁吃下去了,现在回想起来,都会感觉到那种不熟的土豆味。
第二次做土豆,就想着切成土豆丝。可是不管是土豆还是菜刀,在我手里都不听使唤。
“老师,我帮您切吧!”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男孩走到我身旁接过了我手里的菜刀,开始熟练得切起来。
我看着眼前的男孩,明显诧异极了:“你怎么会切土豆丝啊!”在我印象中,男孩一般都不会做什么家务的,何况是且土豆丝这样的细密活。
“我们家里做土豆丝,都是我负责切的!”男孩的一句话石破天惊。
这是一个温文尔雅阳光健康的男孩,嘴角总是挂着那么一丝微笑,让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更好成长和美好的心灵世界。
帮我馏馒头的学生
为了省钱,我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做农活,上班时都是从家里带上干粮和菜,到中午在学校吃饭的时候就馏一下馒头热一下菜即可。
学校不大,食堂更小,就是一个炭火炉子。
只有我一个人在校吃饭,另外的老师属于本村的,回家吃饭。
为了能让我按时吃上饭菜,同校的另一位老师也是我的领导,即安排班里的班长生火馏馒头。
他们每天都轮流着从家里带来柴火,到了时间就生火馏馒头。
我至今都在想,仅仅利用课间十分钟的时间和学习业余时间,他们怎么做到的。
中午饭时,看着热乎乎的馒头和菜,我感动得想哭。特别是为我做这一切的,是两三个十来岁的孩子。
同校的老师告诉我:帮我馏馒头的,就是村里支书和村长家的娃还有一个,也是他们本家的。
尊师重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让人甚至容易忽略的细节和小事。
离开那所学校以后,我特别通过同事打听那两三个孩子后来发展情况。知道他们初中毕业后,就考取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学校。
“是的,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更有出息的!”他们从小就会体贴关心人,还学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本领,他们受到的是最好的成长教育,他们从小就学会了做更好成长的主人而不是依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