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74:考试后的教学反思
(2022-04-28 15:04:37)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3174:考试后的教学反思
我得益于这种反思,已经好几年了,就像是思维添了一对翅膀,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精力思维能力的不足。
没有反思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没有反思的教与学也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别致的考试分析
“楠,这次考试不理想,怎么想的?能跟老师说说吗?”吃过中午饭后,我在轮滑道上溜达,看到对面走过来的两位同学。
“我就错了一处,您给我扣了三分,要不就四十分了。”
“对啊!老师,您给他多扣分了。”
“奥,那是我的问题。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啊!”
“嗯”!“嗯”。
你看着考试后的反思,挺别致的吧。
记得就在几天前,正式考试前,和孙老师一起用去年的题自测了一下。
瑜的成绩不理想,我就问“瑜,这次考得不理想,怎么回事啊?”
“你给我多扣了三分。”
“奥,是我的问题。加上三分,还可以的。”
“同学们写好分析,按照刚才说的写好评价等次,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目标以及途径。”
“按改了后的成绩写,还是按原来的?”瑜悄悄地问。
“当然按改了以后的!要分析你的真实状况啊。”
大跌眼镜的成绩
这一次,智和颖成绩都不理想,而且是挺差的那种。
前面的检测中,这都是佼佼者,这次是怎么了。
看了智的答题卡,也看了颖的,的确都是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行出错。
这些出错点,都是很基础的基础,都是不会在课上去重点强调的。难道是老师好高骛远了,还是?
记得以前一个字音字形都是重点之一,反复练习过三次以上。这次是怎么了,怎么这么大手大脚了。
比如广东省的简称粤,比如赣江的赣等等。
这些小错,比如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分界线,很多同学上中下游分不清楚。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就在小图上让同学们看看练练眼力和分析判断表述。
意想不到好答案
“引汉济渭”工程遇到的问题,同学们回答得比较好。
主要答出两个方面即可,用孙老师说的话“只要从资料文字中抄出两条就对了”。
我心有戚戚焉。这个问题,让我动了不少脑子,分析答题关键,想着怎么总结重点等等。结果就是从上面找出关键句子,甚至不用自己提炼。
山脉阻挡问题:秦岭地质构造复杂可以,修建隧道工程难度大可以。生态环境问题:珍稀动植物多可以,工程要避开生物敏感区可以。
相反,一个同学自己在那里总结:遇到山脉阻挡,施工难度大。这样回答了,就没有了下文。明显没有把填空处后面的提升(两点)放在眼里,也就白白丢分。
还有图示稀土主要分布在哪?我也是为这个问题犯了琢磨:是回答长江中游地区呢?还是回答江西省南部,或者这个区域的南部或东南部。
其实,在看卷过程中才明白:就是回答个“南部”或“东南部”都是可以的。这里的位置,不需要回答海陆位置、半球问题或纬度位置,大概只是回答一个方位即可。
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是我想多了。
该区域发展采矿业有利条件,我也是傻傻分不清:先是回答一个交通便利,接着就回答水资源丰富。
“采矿业发展,还需要水资源丰富吗?”孙老师有些疑惑。
“京津唐地区发展工业,制约条件之一,就是缺水。除了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之外,工业用水也是很丰富的。”我这么解释,也是神来之笔。过后,我觉得都是有些强词夺理,也没有从网络上找到什么根据。
看了参考答案,有利条件分别是:矿产丰富和交通便利。
“矿产丰富,也成了有利条件了?还有采矿业发展地区没有矿产资源的吗?”
我们认为这样回答比较好: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
探究着,使用了小猿搜题,觉得加上一条比较好——采矿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避免过度开采,保护生态环境。
可以拓展延伸给学生讲一讲:采矿需要修路,需要建设厂房宿舍区生活区,必然破坏当地植被,而且采矿还会导致地下水污染或水位下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是属于过度开采导致的生态问题。
出其意料没做好
阿尔卑斯山脉,位于什么板块交界处?
学生没有弄清楚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导致出错。这个错误,像极了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线或区域划分等。
英国人喜欢到意大利享受阳光沙滩的原因,很多学生背了我的一种思路:英国终年阴雨天多,意大利夏季高温干燥。
孙老师建议,还是回答上气候类型为妙:分别回答出气候类型,英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意大利是地中海气候。就像是等高线地形图分析的时候,要标注等高距等一样。
这是展示思维过程,对于提高思维水平很有帮助。我从教育书籍中知道这样做的好处,从孙老师那里学到了怎么更好践行。
冰岛冰火两重天的原因,这个看得有些太宽松了。比如打上有冰原和火山即得分,没有回答理由,是不应该得分的。应该回答出冰岛有冰原的原因:是纬度高,气候寒冷,有冰原。又因为那里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有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