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32:大格局与维度空间
(2022-04-02 12:35:41)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3132:大格局与维度空间
人生纬度空间,怎么才能得到更好的拓展或完善提升呢?
《三个泥瓦匠》的启示
三个泥瓦匠,最初都从事着同样的基础性的工作——砌墙。第一个,终生都在一门心思的砌墙,一辈子就是一个泥瓦匠。第二个,他一边砌墙,一边琢磨着怎么建造一所房子。多年以后,他成了一个出色的施工员,指导着众多泥瓦匠工作。第三个人,砌墙的同时,他还想怎么建造房子,更想着建造更受人们喜爱的房子。多年以后,这个人成了一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
第一个泥瓦匠,干着砌墙的活儿,心里也只有砌墙这件事儿。工作生活学习环境,可能造成这种局限。一个人一天或某个时间段都有那么一个可以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不管是大脑还是可以创造一切的双手等等。
有这样一个数学公式,每天多努力一点点,那么一年积累下来,这种超越是惊人的。1.001×365=1.44,如果是十年呢?就是1.001×3650=14.4。如果是二十年呢?就是1.001×365×20=28.8。
关键时逼自己一把
九年前四十七八岁的我,右眼突然眼底出血,不到半月时间右眼的视力已经看不清视力表上最上面一个E的朝向了。
那个时候,已经坚持诵读有十来年的时间了,刚刚尝到一点甜头的我,心里突然凉了半截。喜欢阅读的我,一度非常苦痛。亲朋好友建议我:尽量保护剩下的左眼,可以用听书代替阅读。仅仅局限于听书,没有了抄读或写读书札记或教育随笔的愉悦,没有了在喜欢或震惊的地方批注的纵横驰骋,我有些怅然若失的感觉。好在我曾背诵过六万字左右的经典,当时每天都会背诵上万字经典,这些都不用眼睛看的。
眼底出血的右眼,几乎都在让我看到一些原本清晰当下却模糊变形的人和事。我开始反思,以前的对一些事情的情绪念头言行都是正确的吗?会不会像我看到的一切一样,是一种错觉,甚至从一开始的视角认知就出现了问题呢?经典文化诵读的结果,让我认识到归因很重要,心灵和言行的朝向很重要,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途径很重要,任何一点差池,可能就是所谓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我每天都有一些新的感悟体验或警觉,但是随着忙碌的人生节奏,这些觉醒又淹没在忙碌的混沌中了。工作生活学习各个方面自然而然涌来的压力,让年龄越来越大的我感到了应对起来的逐渐捉襟见肘。前面的一些隐患没有解决,后面新的问题和困难在滋生着,这种让人说不出道不明的压力,让我时时处处都有一种要崩溃的感觉。
不是没有前行中的小惊喜,但对于随时都会面临的困难问题,这些小惊喜就是洪流上的一个泡沫。
也就是在这种尴尬无奈近乎绝望的状态下,我遇到了王维审老师发起的叙事者团队活动。对了最初坚持的每日一叙800字,连续写一个月三十天。“你敢挑战吗?”这是当时王老师提出来的口号。我带着一份充满希望的惊喜,走上了一条主动逼自己的挑战之路。从那一刻都现在,一直坚持每日一叙,已经坚持六年零两个多月了。六年前,在叙事者团队的引动激励下,我开始坚持每月共读,现在已经阅读了六十多本名著,超过了我之前所读的名著的总和,并写下了三千多篇五百多万字的每日一叙。
每日一叙与“泥瓦匠”
三个泥瓦匠,心思不同,但是对于泥瓦匠的最基础的工作都是心存敬畏的。不过第二个和第三个,这份敬畏有了拓展,分别拓展到了一所房子和更好的房子。
刚开始参加叙事者时,我已经五十周岁了。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干好最后的十年,不让教育教学倦怠缠缚住了,让自己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也有自由的呼吸和成长历程。不至于让班上的“捣蛋鬼”弄得着急上火干不下去,不至于让自己在教学一线岗位上无法待下去了,弄好了让自己从中学到一些更好沟通交流相互促进的智慧和力量。
我与到的第一个事情,就是遇到师生冲突时更好与学生沟通交流。一个五十岁的教师,面对一群十三五岁的孩子,一旦走向相互之间的隔阂或矛盾冲突,那是非常尴尬的,特别是比较内向的我而言,当然对于学生而言,在这样的老师的课堂上自然苦不堪言。周围的同事当中,要么年龄相差大,要么性格不同,要么性别不一,没有我可以拿来借鉴的榜样。可是我从叙事者团队中,通过叙事者共享文章,找到了提升我各方面素质的样板性人物。
我向某个教师学习悲悯情怀,他发动学生救助一位身患绝症的同学。看着相关的事迹描述,我被感动了,心在慢慢融化的同时,僵硬冰冷的心得到了一种疗愈。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成绩,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让生命有个拥有幸福的朝向。我看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写的学生成长故事博文,每个学生在他的笔下都活成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更优秀的自己的模样。我知道,喜欢几个好学生容易,对教的所有学生保持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喜欢却非常难得,将这种喜欢变成生动活泼的故事就更难得了。向这个教师学习,每接过一个新的班集体,我都建立一本同学成长日志本,希望有一天每个同学都成为我笔下的主人公,我的每日一叙中有所有同学的成长故事。虽然这种愿望经过我六年多的努力最终没能完全实现,但是我分明看到了师生相伴更好成长的模样。
就像前面提到的三个泥瓦匠,如果他们仅仅停留在想的层面上,不去砌墙,不去做造房子的事情,不去做早更好房子努力尝试,那么恐怕他们连一堵墙都不会砌好。
不管是小孩大人或者是各行各业,每个人时时处处要么扮演着教师的角色,要么扮演着学生的角色,要么是这两种角色的时时处处的不同替换。我们情绪念头言行的细微调整,任何小事细情的完善提升,都是更好做事的一种标志。
三个泥瓦匠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个泥瓦匠不同人生纬度空间的写照。
三个泥瓦匠的故事,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如果仅仅停留在砌墙的层面上,就意味着盖房子设计更好的房子的事情由其他人去担当。专心做好一件事,做到一事精致便能动人未必不是一种美好人生。但是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他要引领学生更好成长,不仅有眼下的学习成绩的提高 行为习惯的养成,更要有一种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与情绪念头言行方面的微观努力。作为教师,可以一辈子做泥瓦匠,但是不能没有造房子和做建筑师的远见卓识,因为一个心灵逼仄的教师,无法培养出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妖的学生。
大格局与维度度空间
另外,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一个人要有格局,这个格局就是一个人所能感受或体验到的维度空间。当这个纬度空间,可以容得得下整个人生和宇宙,就容易得到一种心灵上的安静,就容易拥有朝向乐观有趣的人生和美好。当一个人的格局不够强大的时候,他的心灵是难以安定下来的。
真正让自己的格局强大,就需要一种精神文化和历练的支撑。一本或几本好书,就往往是这种优秀精神文化和历练的载体。一本好书,或者说多本好书,与一个生命个体有机融合,就形成一个一种完整的生命链条,这是一个源远流长又接地气的鲜活与美好。
贯通源头和未来的,是那些优秀的经典,接地气的是一个人在做人做事的种种环节和细节上的完善提升。
一个人身体的生命不可能无限延长,但是可以借助书本中的智慧,让一个人的认知可以穷尽漫漫历史长河,几百年几千年乃至几万年。一个人眼睛看到的是有限的,但是可以借助望远镜或其他媒体看得更远,可以借助书本中的智慧想象到这个人类或自然界诞生以前的一些,想到几百年几千年后那些会永恒的所在,可以让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一种崇高的无限的事业中去。这种事业,不必有自己的姓名,但是一定有自己千方百计为之贡献的心血智慧和力量,甚至有一个微不足道的生命的亘古如斯的悲悯情怀!
一个人做什么并不重要,关键看他怎么做,更关键的是看他做这件事时伴随的心灵世界的种种。
自古以来,真正的读书者就有利用一切业余时间从书籍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习惯。一本好书,或者一段好文,或者一句箴言警句,或者一种令我们的念头言行时刻朝向美好的一种言语或符号,都是值得我们敬畏的,都可以称之为好书。其实,自己的一言一行串联起来的生命时光,就是一本书。没有优秀文化(自我完善提升的行为)贯穿,这本书是散乱的,没有情趣或人与事的更加精致得令人眼前一亮。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自己或周围的其他更多的人,选择了一种朝向美好的努力或者活法。从这个意义上来阐释我们的教与学的意义,就是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和有趣的事儿。虽然严酷的现实中,我们常常感到这种理想的遥远或遥不可及,但是我们却可以在反求诸己中得到一种坦然与乐观。
朝向美好的努力中,一本好书,或者一切的好书,善莫大焉!行知合一中,一切好书,都会成为在暖风拂面的春风中撒向心田的种子,万物复苏的季节和艳阳高照的日子里,这些种子会变成的日子里的和而不同万紫千红或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