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3133:维度空间与大格局

(2022-04-02 18:25:41)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3133维度空间与大格局

  我很欣赏一种说法,就是我们人可以生活在不同的纬度空间。大家都说:“夏虫不可语冰!”就是一个更高纬度空间的人,不可以与一个低纬度空间人浪费一些时间,因为低纬度空间的人看不懂高纬度空间的人明了的一切。

   我想这个更高维度空间和更低纬度空间的人,也是一个人不同成长状态的一种呈现。

人生纬度空间,怎么才能得到更好提升呢?换句话说,人生怎么才能时时处处都有一种大格局呢?

《三个泥瓦匠》的启示

第一个,终生都在一门心思的砌墙,一辈子就是一个泥瓦匠。第二个,他一边砌墙,一边琢磨着怎么建造一所房子。多年以后,他成了一个出色的施工员,指导着众多泥瓦匠工作。第三个人,砌墙的同时,他还想怎么建造房子,更想着建造更受人们喜爱的房子。多年以后,这个人成了一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

有这样一个数学公式,每天多努力一点点,那么一年积累下来,这种超越是惊人的。1.001×365=1.44,如果是十年呢?就是1.001×3650=14.4。如果是二十年呢?就是1.001×365×20=28.8。

这个多努力一点点,不仅在想法上,还包括朝向这个想法的种种脚踏实地的努力。一个想法,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被不断完善修正,于是有了更好的想法更好的实践,于是想法和行动成了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关键时逼自己一把

九年前四十七八岁的我,右眼突然眼底出血,不到半月时间右眼的视力已经看不清视力表上最上面一个E的朝向了。

那个时候,已经坚持诵读有十来年的时间了。尝到坚持诵读经典和阅读甜头的我,心里突然凉了半截。“一目了然”,说起来好听,自己的吃力可想而知。

亲朋好友建议我:尽量保护剩下的左眼,可以用听书代替阅读。仅仅局限于听书,没有了抄读或写读书札记或教育随笔的愉悦,没有了在喜欢或警醒的地方批注的纵横驰骋。好在我曾背诵过六万字左右的经典,当时每天都会背诵上万字经典。

眼底出血的右眼,几乎都在让我看到一些原本清晰当下却模糊变形。

我开始反思:以前对一些事情的情绪念头言行都是正确的吗?会不会像我看到的一切一样,是一种错觉,甚至从一开始的视角认知就出现了问题呢?

经典文化诵读的结果,让我认识到归因很重要,心灵和言行的朝向很重要,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途径很重要,任何一点差池,可能就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我每天都有一些新的感悟体验或警觉,但是随着忙碌的人生节奏,这些觉醒又淹没在忙碌的混沌中了。工作生活学习各个方面自然而然涌来的压力,让年龄越来越大的我感到了应对起来的逐渐捉襟见肘。

不是没有前行中的小惊喜,但对于随时都会面临的困难问题,这些小惊喜就是问题或困难洪流上的一个泡沫。

也就是在这种尴尬无奈近乎绝望的状态下,我遇到了王维审老师发起的叙事者团队活动:坚持每写一篇800字的教育叙事,连续写三十天。

“你敢挑战吗?”这是当时王老师提出来的口号。我从网上搜到了《琅琊榜之王维审篇》这个临沂电视台的视频,那时电视剧《琅琊榜》播出不久,这部电视剧给我带来的冲击和震撼依然那么难忘。同样难忘令我震撼的是,王维审老师通过写教育叙事的故事。近二十年坚持写教育叙事,带动众多教师写教育叙事更好成长。王维审老师化蛹成蝶的华丽转身——从教育倦怠,到成为全国叙事德育倡导者班主任工作指导专家!

我带着一份充满希望的惊喜,走上了一条主动逼自己的挑战之路。从那一刻都现在,一直坚持每日一叙,已经坚持六年零两个多月了。六年前,在叙事者团队的引动激励下,我开始坚持每月共读,现在已经阅读了六十多本名著,超过了我之前所读的名著的总和,并写下了三千多篇五百多万字的每日一叙。

每日一叙与“泥瓦匠”

三个泥瓦匠,心思不同,但是对于泥瓦匠的最基础的工作都是心存敬畏的。不过第二个和第三个,这份敬畏有了拓展,分别拓展到了房子和修建更好的房子。

刚开始参加叙事者时,我已经五十周岁了。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干好最后的十年,不让教育教学倦怠缠缚住了,让自己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也能自由的呼吸成长,不至于让班上的“捣蛋鬼”弄得着急上火,不至于让自己遭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尴尬和无奈。

一个五十岁的教师,面对十三五岁的学生,我觉得师生之间隔着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障壁。通过眼神交流,我感到一种无法互动的窒息。更有几个同学,因为学不下去而不安分守己,我更加尴尬了。我若不管,就当老师不存在似的说话。管轻了,不管用。生气了严厉吼两声,学生就气愤得与我同仇人一般。

以前,我的精力好情绪也高,自然就化解了这些尴尬,现在就像是年轻时落下的病,在年龄大的时候发作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我该怎么办呢?周围的同事当中,要么年龄相差大,要么性格不同,要么性别不一,没有我可以拿来学习借鉴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那时,我学着用乐教乐学软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为了更好指导同学学习或了解学情,我每天都拿出一两个小时设计线上作业。半年过后,形式上的新鲜劲过后,效果就不见得怎么好了——学生常借线上写作业的机会玩手机,我也就停止用了。

叙事者团队中,老师们每周都往群里发教育叙事文章。一开始,人数并不多,只有六七十个人。每个人的文章我都看,并且写留言评论,我也从中找到了自己各个方面的学习榜样。通过文章,与这些优秀老师就像是促膝谈心的知己好友。

有人说像《班主任之友》《班主任》《德育报》等报刊杂志上,不是有更好的叙事文章吗?可以拿来做学习的榜样啊!我说这些榜样,比我好的太多,我学不来。就像是一个班级倒数第一的同学,找班里的第一名辅导,虽然就像是请了一个老师在身边,但是学起来是吃力。因为知识基础素养条件有着很大差别,不是近朱者都可以赤的!相反的,那些没有在报刊上发表的叙事文章,所描写的人和事以及场景氛围,比较切合自己的实际,也就更好可以拿来借鉴。有了无数次这样的点点滴滴进步的积累,再看那些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也就读懂了其中更加丰富深厚的内涵了,学起来相对比较轻松了。

我向某个教师学习悲悯情怀,他发动学生救助一位身患绝症的同学。看着相关的事迹描述,我被感动了,心在慢慢融化的同时,僵硬冰冷的心得到了一种疗愈。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成绩,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让生命有个拥有幸福的朝向。我看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写的学生成长故事博文,每个学生在他的笔下都活成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更优秀的自己的模样。我知道,喜欢几个好学生容易,对教的所有学生保持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喜欢却非常难得,将这种喜欢变成生动活泼的故事就更难得了。向这个教师学习,每接过一个新的班集体,我都建立一本同学成长日志本,希望有一天每个同学都成为我笔下的主人公,我的每日一叙中有所有同学的成长故事。虽然这种愿望经过我六年多的努力最终没能完全实现,但是我分明看到了师生相伴更好成长的途径方式方法。

有了这种点滴进步的积累,有了一步步的登攀后,我也有了冲刺教育专业报刊的尝试:其中有两篇文章,先后被《德育报》发表。一篇是《星级评价,助力学生更好成长》,另一篇文章是《“微故事”阐释爱国情》。更主要的是,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更好把握师生之间关系的度,利用这种良好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看到学生与我更加亲近了,看到自己拥有更加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心里比什么都幸福。

由于我多方面的努力,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多次参加《教师博览》征文,其中两篇文章发表。一篇是《知天命之年的小确幸》,一篇是《扎根生活,心向阳光》。光看题目就知道,我正在很有办法地从教育教学倦怠中走出来,将原先的不快抛诸脑后大步向前。

 

不管是小孩大人或者是各行各业,每个人时时处处要么扮演着教师的角色,要么扮演着学生的角色,要么是这两种角色的时时处处的不同替换。我们情绪念头言行的细微调整,任何小事细情的完善提升,都是更好做事的一种标志。

三个泥瓦匠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个泥瓦匠不同人生纬度空间的写照。会砌墙,会建房子,会建造人们喜欢的更好的房子,不就是一个泥瓦匠逐步自我完善提升的过程吗?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都会遇到类似的情景。

维度空间与大格局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一个人要有格局,这个格局就是一个人所能感受或体验到的维度空间。

这个纬度空间,可以容得得下整个人生和宇宙,就容易得到一种心灵上的安静就容易拥有朝向乐观有趣的人生和美好当一个人的格局不够强大的时候,他的心灵是难以安定下来的。

真正让自己的格局强大,就需要一种精神文化和历练的支撑。一本或几本好书,就往往是这种优秀精神文化和历练的载体。一本好书,或者说多本好书与一个生命个体有机融合,就形成一个一种完整的生命链条,这是一个源远流长又接地气的鲜活与美好。

贯通源头和未来的,是那些优秀的经典,接地气的是一个人在做人做事的种种环节和细节上的完善提升。

仅仅有砌好墙等的想法,是成就不了一个好泥瓦匠的,更不会建造好房子,教育教学实践的历练才是一个教师更好成长的阶梯。

由于学校工作需要,五十多岁的我突然接到一个任务——刚刚教完初一,不是跟着继续上初二,而是直接从事两个初三结业班的教学。为了尽快弥补由于新课标后知识结构不足的短板,我坚持向一位比我小十岁的年轻同事学习,拜年轻老师为“师傅”——先听他一节课,然后再到我的班上课。这个做法,一直坚持了一个学期,一学期来共听了近五十节优质复习课。

年轻的时候,自己有教育教学的短板常常讳疾忌医——不用说自己完善提升了,还常常想着遮掩过去。因为我知道的教师中,这样做的人很好,每次听课我都顶着一种无形的压力,来自内心的和别人的眼光里的。好在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和理解,也有我每日一叙中对所有情绪念头言行的认真梳理得出的一种真知——我这样做是对的,不管对自己还是学生乃至对整个单位,都是一种正能量。最终,我与师傅都被评为级部和学校的“最美教师”。我也将这段经历和追随叙事者的故事,写成文字《天命之年,重拾初心》经过编辑润色整理发表在《今日教育》暑假特刊的“初心之乐”栏目中,与著名语文教师专家余映潮等名师有了一个作品的“同框”。

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历练,我努力抓住一切机会。五十多岁的教师,很少看午自习,一看就是两个平行班。这样的午自习,我坚持看了四年,每周一节。为了午自习有一个良好秩序,我每节课前都设置一些预案,每次过后都写一些关于午自习情况的札记。这样的午自习叙事,写了二百多篇,其中有一篇教育叙事《学生撑“黄瓜架”,我送学生“四块糖”》发表在《教育文摘周刊》教育叙事栏目上。同样结合这件事,我把它写成一个德育故事,在区县教研室组织的德育故事征文中荣获一等奖。

学校组织各班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班主任有事不能去,我与另外一位年龄相仿的教师积极承担起了当副班主任的责任和义务。

一个人身体的生命不可能无限延长,但是可以借助书本中的智慧,让一个人的认知可以穷尽漫漫历史长河,几百年几千年乃至几万年。一个人眼睛看到的是有限的,但是可以借助望远镜或其他媒体看得更远,可以借助书本中的智慧想象到这个人类或自然界诞生以前的一些,想到几百年几千年后那些会永恒的所在,可以让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一种崇高的无限的事业中去。这种事业,不必有自己的姓名,但是一定有自己千方百计为之贡献的心血智慧和力量,甚至有一个微不足道的生命的亘古如斯的悲悯情怀!

经典诵读的精神文化支撑也是巨大的,我已经在省级国家级报刊上发表了多篇诵读经典的文章。有《中国教师报》上的《从三到万》,有《陕西教育》上的《从<论语>中“活”出自己》,有《山东教育》中《守候文字的幸福》等等,有《教育文摘周报》中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形成浅析》等等。

一个人做什么并不重要,关键看他怎么做,更关键的是看他做这件事时伴随的心灵世界的种种。

自古以来,真正的读书者就有利用一切业余时间从书籍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习惯。一本好书,或者一段好文,或者一句箴言警句,或者一种令我们的念头言行时刻朝向美好的一种言语或符号,都是值得我们敬畏的,都可以称之为好书。其实,自己的一言一行串联起来的生命时光,就是一本书。没有优秀文化(自我完善提升的行为)贯穿,这本书是散乱的,没有情趣或人与事的更加精致得令人眼前一亮。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自己或周围的其他更多的人,选择了一种朝向美好的努力或者活法。从这个意义上来阐释我们的教与学的意义,就是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和有趣的事儿。虽然严酷的现实中,我们常常感到这种理想的遥远或遥不可及,但是我们却可以在反求诸己中得到一种坦然与乐观。

朝向美好的努力中,一本好书,或者一切的好书,善莫大焉!行知合一中,一切好书,都会成为在暖风拂面的春风中撒向心田的种子,万物复苏的季节和艳阳高照的日子里,这些种子会变成的日子里的和而不同万紫千红或硕果累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