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25:倾听面质与切磋琢磨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3125:倾听面质与切磋琢磨
——《父母的效能训练》读后感
什么是问题?这里讨论的问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错,不是一般法律制度中涉及的是非,而是自己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就是自己有问题了。
当双方都遇到问题时,那就是冲突。当然这种冲突,一般也不是上升到法律制度层面上的冲突。
面对问题和冲突,作者告诉我们:微调,是最有智慧的选择,继而倾听面质和切磋琢磨,就让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之而多姿多彩了。
微调
参加教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以后,我坦言:教育所面对的就是一些小事细节。真正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教学,就是那些常常被
人忽略的小事和细节被完善提升了。
从那以后,我开始重视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像是重视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一样和板书设计一样。把这些小事细节做好,就是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或艺术提高了。
我看过张文质的一本书《教育是慢的艺术》,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这个我的这个观点。教育,没有那么多惊喜或者巨大的变化,就像是牵着蜗牛去散步一样。作为教师,要学会在这慢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教育教学的无限风光,在这慢中让自己和学生心中拥有前行路上诸多不一样的风景。
这些风光或风景,在哪里呢?
倾听
事实告诉我,这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
当一个人的需求被习惯性的忽略,往往无法学会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真正需求的人,也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更不用说学会经营好自己的人生,更不用说不断学会完善提升自己或超越自我。
我错过了做父母对孩子倾听,也错过了对很多学生的倾听,更错过了应该有的对心灵内在声音的倾听。我突然非常惊骇的发现,我很长的人生岁月中,都处于一种潜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态,看似容易满足的我实际上连自己的需求是什么都不知道。
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首先要学会倾听自己的需求,要跨越过这个心理上的坎是不可能的。我慢慢在自己身上做着实验,每日一叙中,我记录着陪伴学生更好成长的点点滴滴,在学会倾听学生心声的时候,我似乎倾听到自己从十几岁心智开始一次次重新成长的模样。
面质
在阅读《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前,我对面质有自己的理解——就是当面质问对方,或者双方相互质问。
想想都觉得可怕,我曾经无数次看到过这种近乎悲剧一般的面质,我宁愿默默忍受一切也不选择这种面质。
作为父母或教师,当自己的需求因为孩子或学生的原因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自己做父母或教师的感觉都是很糟糕的。也许有人说过,这种自身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时处处皆是。是的,我不否认这就是现实。但是,我知道很多人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能够通过一些途径和方式方法让这种尴尬无奈的境况得到改变,我却是一直就像是孙猴子一样在五百年内被五指山压得动弹不得。
有人说,这是一种自我设限。我想说,这是一种自我能力不足下的无可奈何。
作为教师,我学着一些技巧,慢慢摆脱这种让我近乎窒息的困境,从加入叙事者后,我更是获得了一些比较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面质技巧。
这种面质,就是《父母效能训练》一书作者提到的:我—信息的表达,而不是我记忆中令自己心悸的你—信息表达。
“我该怎么帮这样的学生!”当我写在每日一叙中,并大声向同学们呼吁请求帮助的时候,我真的遇到了同学们的帮助,也包括让我难以驾驭课堂的那几个同学。
这种方法很慢,需要有钢杵磨成针的精神毅力。
很多同事并不看好我这种做法和坚持,别无它途的我,一直在这方面下功夫。这种功夫,下在我身上。我从学生身上的问题,看到了我自己需要反省和完善提升的地方。
我学会了反求诸己之后,发现那些有问题的同学,竟然是来帮我的。
以前看那些学生就是一些捣蛋鬼,现在在我眼里,他们一个个都是“猴子派来的救兵”!
同事说,就是你还跟他们谈心。是啊!我也看到了这个客观现实。但是,我分明也感受到,在与这些同学谈心切磋琢磨过程中,我的内在需求被唤醒,我的需求的不满足也得到了一种很好的表达,他们在倾听到这种表达的同时,也用他们的方式方法帮我达成了一个多少年来无法实现的小心愿——我把这些都称为自己前行路上的小确幸!
切磋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位教育前辈介绍经验:当教师要做到三勤,嘴勤,腿勤,手勤。
嘴勤,就是要勤念叨。有些事情,说的少了学生没有印象,自然也不会照着去做。
腿勤,就是经常到同学中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时时跑在前边,也就做了学生的榜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引导激励。
手勤,就是动手。学生成长中很多事情,需要教师手把手的教。教师动手能力强了,学生才能在这方面更加出色。
这三个方面,我都不具备。
我很少说话,说话常常言不达意,连自己都觉得说了还不如不说呢!这样的嘴,说得越多失误越多。
我腿不勤。我喜欢静不喜欢动,因为性格也是因为体质。到现在为止,我观察自己这方面特别突出,大概不是千里挑一也是百里挑一了。
我手不勤快,动手差的能力能够突破人们一般的想象力。
这样一位教师,要在陪伴学生成长路上遇到多少问题——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我的所作所为,也常常让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师生都有需求得不到满足,于是师生之间的冲突时时处处都会发生。
我曾经认为天生不是做教师的料等等,我的人生要与美好联系到一起,需要太多的切磋琢磨。
我行到一个雕像,就是一个人在雕琢自己的像,就像是我如今人生的真实写照。
琢磨
教师这个职业,就是促进学生更好自我完善提升的职业。一个自己的自我完善提升都很困难的人,去帮助别人谈何容易。
就像是一个残疾人,要去帮助他人,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强者。
我努力去做一个强者,已经给我的机会不多了。
当我开始找到这条适合自己自强之路的时候,已经年近半百。群里有人谈到,年龄太大了不合适,因为没有多少上升空间了,即使这条自我完善提升的道路多么适合自己。
我却有我自己的解读:我要把自己这种别人不屑一顾的转变(完善提升)记录下来,因为这就是教育的魅力——慢的艺术!我的成长,肯定符合,慢的几乎看不到成长,就像是蜗牛努力向前但是别人却看不到它在动一样。
我五十周岁的那一年,这种冲突,随着我体力精力等的下降走向了一种极致。王维审老师发起的叙事者活动,将我从这种尴尬与无奈中解放出来,走上了一条追随叙事者更好前行的路。
我要倾听和面质的内容很多,更主要的是我在倾听和面质方面的素质太差——或者说底子太薄!
坚持每日一叙,我写到了三千多篇了。我觉得自己在倾听面质和切磋琢磨方面,比一些没有读写的优秀教师差得很远。
纵然差得很远,但是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进步,看到了自己可以自我完善提升的特色之路,自己可以走下去——就是在诵读经典的同时,坚持叙事者共读写,坚持学优秀他人做最好自己,在扬长避短中陪伴学生更好成长,也是更好完善提升自己的人生,实现与完整幸福教育人生的美好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