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649:追寻“不一样”的那道光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649:追寻“不一样”的那道光
你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没有感觉,你也不知道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
五六年前,五十周岁的我,在讲台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偶然一个机会,看到了《琅琊榜之王维审篇》这个视频,听叙事者发起人王维审老师讲自己的成长故事,我看到一种不一样的成长。
我选择义无反顾学习王维审老师学做叙事者,用自己的生命铸成助推器和飞行器,去追寻“不一样”中的那一道光。
不善于叙事的我,坚持每日一文,希望能弥补叙事的短板。写到第六天的时候,忘记了吃早饭没有吃午饭,五六个小时过去了,才写出一篇千字文。写作过程中,我越来越接近并直面学写教育叙事的本质问题:从教三十一二年的我,觉得心中有万语千言,竟然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教育叙事文章。
叙事者团队中的优秀叙事者,不断有人在《教育文摘周报》、《班主任之友》《中国教师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叙事者群每周上传一次优秀教育叙事文集,我一一对照自己的每日一文,发现自己需要弥补的短板所在:教育情怀、知识技能、教育艺术以及文字表达、言语沟通能力等多方面,我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距。
面对巨大的差距,我想过放弃。这种差距,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甚至更多时间能弥补的。放弃容易,但我将继续生活在痛苦的煎熬中——过一种让自己感觉逼仄的教育生活,让我过自己看不起自己的一种人生。叙事者每天多努力一点点的信仰,教室后面类似的励志标语,让选择了“努力拼搏,然后骄傲的活着”(我师傅孙翠苗老师的左右铭)。亲朋好友见我挤牙膏一样每天坚持学写教育叙事,非常心疼常劝我:“没什么可写就暂时不写,别太勉强自己!”五十周岁以后的我,很清楚的认识到:我可以选择停下前行的脚步,可是停下后再选择努力前行就难了。有一次,为了写出当天的教育叙事文章,我熬夜写到次日凌晨。
我学写教育叙事的目的变得非常明确,就是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保持足够的自信,更多发现自己各个方面的问题所在,通过叙事者共读和诵读经典,通过向身边优秀教师学习,找到自我完善提升的突破口。
我向湖北的赵娥老师学写学生成长故事,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途径学做学生真朋友。通过学写学生成长故事,我逐渐让学生开始更多接受喜欢自己。“我没有发现赵老师还这么细心”,学生的一句话,是对我的称赞,也道出了我教育教学活动中意识不到的粗疏。曾经的一次次教育教学中的挫折,让我形成了一个包裹我柔软内心的坚硬外壳。一篇篇学写教育叙事,在部分师生能看得见的QQ空间和博客上发表,让师生彼此有了更多心灵性格相互碰撞摩擦的火花,有了教学相长的更多美好的遇见。我教过的学生,再次见我走进他们的教室,向我报以热烈的掌声。在最美教师评选中,我成了其中一个班集体推出的最美教师。我知道这里有班主任老师和同学们的抬爱,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同事和同学们对我努力的认可。
我受到王玉鹏老师通过书信与学生交流启发,给学生写学科故事,帮助学困生更习惯学习。虽然水平不高,却得到了领导老师的支撑更有同学们的积极响应。王维审老师也没有忘记我这个数百里外的粉丝,来淄博讲学特地喊通知我让我有了一种当面受教的机会,在二百多人的大礼堂里,王老师像听课老师介绍了我努力学写叙事提升自我的故事,让我赢得了所有老师最热烈的掌声。也是通过那次听课,我明白了,作为一名非班主任任课教师,可以立足叙事教学,更好引导激励学生学习。于是,我努力收集并撰写本学科教育教学小故事:从根据整个章节内容编写一个故事,到针对某个知识点的叙事教学,到叙事课堂教学思路,到叙事课堂教学,到叙事课后反思。一个偶然机会,我知道自己敬佩的于漪老师,早就采用叙事教学的办法,让自己的课堂具有诗情画意,更具有生命教育的内涵。因为在困难面前有教育叙事写作的助力,我看到了教育教学的诗与远方。
我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孙翠苗老师学习——先听一课再上一课。连续在同一个班坚持每课必听,一学期大概听了有五十节课以上,让我尽快提升了自己的复习课质量。学孙老师的教育情怀、智慧和力量,更多看到自己身边的真善美。我与学生分享:如果我经常想着家人同事和同学们身上的优点长处,那么我也是阳光向上的,反之则是我正在走人生的下坡路。学优秀他人做最好自己,成了我和同学们的口头禅!
扎扎实实的努力提升,也让我的文字得到了报刊编辑的认可。我的《天命之年,重拾初心》,经过编辑的修改润色,在《今日教育》杂志上用两个页面发表。同期杂志同一栏目发表文章的,还有全国语文教育专家余映潮老师和几位省级名师,让一向自卑且抑郁的我自信满满!
2017年1月《中国教师报》教师成长周刊,发表了我写的“与自己死磕”征文——《从三到万》。在叙事者团队和众多叙事者家人鼓励下,2017年2月份,我做了叙事者线上分享——《论语别裁》诵读感悟心得体会。为了更好学以致用,也为了更好与他人学习交流,我采取用手机录音和录制视频的方法,进行了近六七百次诵读感悟体验分享(每次近十分钟)。2018年《陕西教育》发表了我诵读经典并弘扬优秀文化文章《从<<b>论语>中“活”出自己》,激励我更好用经典服务人生社会。2021年5月,《教师博览》(中旬刊)发表了我写的“教师心理健康”征文——《扎根生活,向阳而生》。我觉得“扎根生活向阳而生”,才是最有趣且有价值意义的人生状态!
回想五六年追随叙事者走过的路,常常想:如果我年轻时这么扎实这么阳光该有多好。我知道岁月不会重来,如果原先没有把握好,那么现在好好把握自己就是最好的机遇。
正是之前几十年从教路上的挫折磨难,让我选择坚定做一名叙事者,在叙事教育教学研究中遇到更好的教学相长。
几十年的教训,让我懂得了不该想不该做的坚决不想不做。一心一意在自我完善提升上下功夫,这是我人生前行路上最笨拙最呆的一个办法,也是收效最大最管用的一个办法。
最近翻看一本书,看到李嘉诚的成长经历,颇有感慨。14岁的李嘉诚遭遇父亲去世,被迫辍学打工。他谢绝了到舅父的钟表公司上班,选择到一家茶馆当了堂倌。胸怀大志的他,决定从小事做起。他给自己定下功课:时时处处揣摩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然后找机会验证;他揣摩不同顾客的消费心理,既真诚待人又投其所好,让顾客心甘情愿付钱。认真做这些功课,提高了他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能力。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但他还是用业余时间自学完成了中学课程。眼光、能力和文化的不断完善提升,奠定了李嘉诚事业腾飞以及经受住风浪考验的基础。
每个真正成长中人,都会用自己的事实证明:时时处处保持悲悯情怀智慧和力量,脚踏实地更好前行,一定会收获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那道光!
作者:赵成峰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学
邮编:255129 新浪博客:吾言之吾心
QQ:208887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