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2594:在“研学”中完善提升

(2021-04-18 17:30:25)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2594:在“研学”中完善提升

NO.2594:在“研学”中完善提升

有个读图题,很多同学没有做。我反复钻研此题,在解读和回答问题方面的确有一定难度。虽有难度,但是里面有些有趣的知识细节,比如人文古迹,比如减少水土流失的实验数据。前者,在过去的结业复习中遇到过,我自己也没有深入了解,只是死记硬背记住了,显然作为教师这是一种知识结构上的缺憾。后者,我在引领学生解读课文时疏忽了,曾经想着有机会补上。这种弥补,超出了原来的诉求,有了一组实验数据的支撑。

我想精讲点拨这部分练习题,于是进行了试讲。

试讲最少进行了三次,第一次就是针对问题解读,有些生拉硬扯。这样的精讲点拨,与不讲没有什么不同。

第二次试讲前,我对上面涉及的人文古迹进行网络搜索,自己具备了基本知识便于言之有物,不是仅仅对教材上的内容念书。这次试讲,内容充实了,但还是一种就事论事没有由点到面的突破和由此及彼的联系,没有帮助学生培植起相应的知识树。我在一遍遍听自己的这次试讲中,不断想着更好完善的办法和途径。

第三次试讲,我觉得比较完善了,特记录。

人文与生态的融合

同学们看同步25页第二大题非选择题13题,黄土高原地理研学小组活动,一个方向研究当地生态环境(与空气水和土壤保护有关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有关人文遗迹方面的。

看图中箭头圈1和圈2所指的部分:太行山(偏西属于山西省部分)有八年抗战纪念馆,西柏坡是领导人指挥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地方,延安是革命圣地,这些地方都有红色革命纪念馆。黄帝陵,是清明节祭祀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轩辕帝)的地方;蓝田人遗址,有100万年前人类头盖骨;半坡遗址,有6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母系社会遗迹。

看了这些,我们想: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主要是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放牧等,那么耕作业和畜牧业收入减少了,如何保证当地人的生活经济来源呢?就要发展生态友好型经济,比如林果业,比如旅游业(我们知道这里有丰富的人文资源)。

简析:如果老师前面的讲述,仅仅是充实了一些人文知识的话,那么接下来对结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方式治理措施的思考,对当地人生活和经济收入的思考,则是一种人文情怀,这种人文情怀中包含着一种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种理念,不仅渗透到历史文化中,也渗透到了现代文明中,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个世界性的问题,走进历史和走出历史很好结合起来。发展林果业,不仅仅考虑到当地人经济收入,也考虑到了当地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人类生存发展,与大自然的认识保护利用,比任何一个其他时代都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到此为止,这个典型问题分析,可以作为一个范本,或者是一个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中,在合适的机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植树种草作用拓展

研学小组的同学,搞到了一组实验数据通过表格形式呈现给我们。大家看表格,随着植被覆盖率的升高,地表径流量是变大还是变小,含沙量是变大还是变小?思考一下原因。

教师:谁说一下植被覆盖率提升径流量变小的原因?看演示示意图B组所展示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后,地表水渗入地下的水量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地表径流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学生:渗入地下的水变多了。地表径流量变小了。

教师:在西北地区植树种草防止风沙时,风沙经过有树木和草皮覆盖的地方,风速和风力变大还是变小?空气中的包含沙土的比例变大还是变小?

学生:风速或风力变小,空气中包含沙土的比例变小。

教师:植树种草这种生物措施,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主要作用是什么?在土地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主要作用是什么?

学生:在黄土高原主要作用是防止水土流失,在西北地区主要作用是防风挡沙。

教师:植树种草,在风沙和水土流失都存在的地区,是不是既有防止水土流失也有防止风沙的作用呢?

学生: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