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2583:为更好成长寻根
1984年师范毕业的我,成了一名乡村教师,那年我近十九周岁。
由于缺乏必要的历练,由于一味沉浸于书本中与现实教育脱节,我的最初从教经历有着很多不如意。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把我当成他们人生成长的导师。一声声清脆的“老师!”“老师好!”一个个需要我评判的现象,一个个需要我主持解决的问题,督促着我——自我完善提升刻不容缓!
没有优秀文化支撑,没有自我管理和班集体管理经验,第一年留下了许多让我刻骨铭心的痛。
一个教师一般经过三五年就会成熟起来,我却在本该成熟的时候收获了青涩的果。前三年,我写下了近三四十万字的读书札记和随笔,呈现着一个青年教师的苦与乐。
本来不善于表达和写作的我,在这种阴差阳错中,让我的读写水平提高了一个档次。在后来很长时间里,我为自己是善于指导学生读写的教师而自豪。于是我渴望凭借读写教学优势,走出一条专业成长之路。读写教学走到深处,我感受到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修养的欠缺。
2003年后,我用了近十七年的时间抄读背诵古今中外经典,筑牢自己成长文化根基,培植自己教育教学文化绿洲。人文精粹照耀前途一片光明,我凭借着所学和自身天赋一步步更好前行。我五十周岁的时候,教育教学的巨大倦怠开始明显困扰着我,有一种要窒息的感觉。
这个时候,五十周岁的我幸好我遇到了王维审老师发起的叙事者活动。从王维审老师的成长经历中,我看到了学写教育教学叙事的希望之光。从众多优秀教师成长中,我找到了成长的样板;从身边优秀教师身上,我感受到更好从教的情怀、智慧和力量。
面对每天感触到的种种,我都有一次诵读经典后内心的梳理与朝向选择,我开始扬长避短于微不足道的点点滴滴中。每次细微的改善,比如办公生活用品摆放整齐,比如心态话语变好,比如授课更严谨有情怀,比如一堂课结构节奏处置得当,比如与同事家人学生更好沟通合作,都成为我每天多努力一点点的小确幸。
我坚持学用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到坚守悲悯情怀美好,感受到更好前行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