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2568:佛经与教育文化(3)
(2021-04-05 08:04:53)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一以贯之
孔子作为教师这个职业的鼻祖,他曾经有个经验之谈,就是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往往被人曲解,就是一个标准。比如教师阅卷主观题,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作为阅卷老师一个标准下来,其他老师和答卷的学生也就没有太大不同意见。
作为自身成长和教师教育原则的一以贯之,肯定没有那么简单。孔子在谈到一以贯之的基础,强调要博学于文,也就是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一切相关的优秀文化的支撑。
人是万物之灵长。人的更好成长是最复杂也是最艰巨的,作为引导激励学生更好成长的教师的工作,同样是复杂也是艰巨的。
成功不可复制,每个人的成长也不可复制,一以贯之应该是朝向更美好成长的努力方向、智慧和力量的一以贯之,是个需要不断学习完善提升的过程。教师面对几十个甚至更多学生,要达成甚至朝向一以贯之这个终极目标,需要集腋成裘的弘大毅力。
孔子一句话,对我陪伴学生更好成长有很好启示: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上比。
我们教育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学习身边优秀他人,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其更好成长,真正肩负起其天赋使命,做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人,让其更好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幸福和快乐!
终生备课
作为一名教师,备课是无止境的。不仅仅是人们看到的集体备课二次备课,而是需要用生命的全部参与备课。
人人都知道:中小学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管。真正的教育,就是师生之间性格与心灵的相互碰撞摩擦。
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首先做一个好人。具体到生活中,可能要做一个好丈夫或好妻子,做一个好儿子或好女儿,做一个好父亲或好母亲,做一个好女婿或好媳妇,做一个好……教师不是完人,但是教师必须朝向做更好的自己努力,因为教师的天赋使命决定了自己要引导激励学生更好成长,自己首先要学会更好引导激励自己!
不仅如此,教师要从自己和学生更好成长案例中,汲取教育的智慧力量和饱满的教育情怀!
《地藏经》,展示了地藏王菩萨成长历程,展示了其度脱众生的基本历程,为教育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认真学习参悟,一定会助力教育教学和自身更好成长!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离开了生活没有真正的教育。就像是《坛经》所言,离开了世间觉去别求佛法如同寻觅兔角。作为教师就要,从自己生活学习中,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寻觅更好的教育法学习法,去走向教育教学更加崇高也更加质朴的境界。
足够警觉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灾难性事故发生之前,至少有二百多个小的征兆。有智慧的人,及时发现并制止了灾难的发生,缺乏智慧的人不得不遭遇厄运。
《论语》记载:孔子从子路的言谈中,感到了一种生存和发展的危机,警告子路——如此发展下去,会死于非命!
事实证明,孔子的预言是正确的。知道卫国出现内乱,孔子再次预判,子路必然不能幸免。最终子路为了尽忠慨然赴死,这是孔子所不赞同且认为是不值得的。
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稍有不慎就有教育事故发生。
实际上,教育事故发生之前,在教师和学生身上,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微小征兆发生。这种足够的警醒,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所必备的,也是每个同学更好成长所需要的足够警觉。
诵读《地藏经》,让我在上课前进行足够预警,在课堂上用养成的情绪念头言行的更好习惯趋利避害,在课后对细小优势和不足进行反思,在努力阅读教育名著和学习优秀他人中,更好扬长避短。
仅仅靠法律和伦理道德的约束显然不够,诵读《地藏经》其他教育名著和学写教育叙事等,就像是拿着放大镜,更容易发现教育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这种警觉能力,也是可以被训练的,随着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这种警觉能力也不断提升,也就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情怀和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