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2537:愿助力成长的“知识树”葳蕤成林
面对区域地理教学的窘境:老师不能细讲,不能不讲。细讲了,则是以讲待学;不讲,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难以点燃。
我猛然想起,曾经遇到类似情况的一种解决办法:在黑板上画本节课的地理“知识树”。既是学习目标,也是预习案,也是复习提问提纲。三合一,让教师省去了碎碎念,让学生一目了然。前行的路上有风景,多一份努力登攀,就会多领略一份学习的无限风光。
这种好方法,是在那个学期过去一大半的时候,可谓是亡羊补牢。在期末冲刺的关键时刻,师生协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最好的师生互动。
没有多大的推广价值,属于自己与教学班同学们共同拥有的美好。就像是我曾经的地理知识记忆顺口溜,也在教研报刊上发表了,别人未必用。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我喜欢写顺口溜也有用顺口溜的优势,就像是今天我喜欢画“知识树”,要有让这棵树在自己和学生心中扎根的优势。
每个教师,都是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员。为什么?媒体上的各种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法,身边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法,我们都可以学习但是不可以照搬。我们就研究怎样创造出适合自己和自己学生的方法,这种研究创造性的实践或在此基础上的不断完善提升,没有人可以替代我们自己的劳动。一种创新探究文化精神的底气,一种大胆学习勇于创新的悲悯情怀,一种在完善提升中源源不绝的智慧和力量,都需要我们挖掘出来。靠什么?靠研究我们自己的短长并扬长避短,靠研究我们学生的学习规律。
名人字画,我们可以悬挂字墙上蓬荜生辉。别人的好的教育教学经验方法途径,教师们却不可以照搬来在自己的课堂上,因为不管是学生还是自己,都会感到缺少了成长的精气神,缺少了属于自己和学生心灵性格相互碰撞摩擦中的灵性,也就缺少师生教学相长的整体感觉,以至于教育教学之花,成了塑料花,成了容易枯萎的花。
我的“知识树”,没有什么高大上,却在教育教学的荒漠里,帮我和学生抵御着教育教学倦怠的风沙,从荒凉和沙化中,让我和学生一起看到学科文化学习的绿洲。那是沙漠深处的一泓碧泉,那是葳蕤成林的胡杨,那是仙人掌盛开的碎花。
听到风沙的怒吼,我不再胆颤心悸,我有“知识树”可以依靠。看着“知识树”,在学生学习成长的心田里葳蕤成林,我便有了一片沙漠中可以修养生息的美好所在。在这里,我们总结着防止沙漠化的经验,我们憧憬着特色绿化的美好。让自己和学生都相信,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极端糟糕的境遇下,我们也可以像今天学习文化课遇到困难挫折一样,种下属于自己成长的“知识树”,这是一种可以转化为行动力的知识,这是一种可以完善提升自我的知识,这是一种诞生于苦难和孤独寂寞的知识。
每个人,从某种意义上,在成长之路上,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独特的心路历程。学会面对孤独,在心灵的黄沙漫漫中,种下一种能葳蕤成林的“知识树”,是我们对自己成长应有的贡献。人类,也因为有千千万万善于种植这种“知识树”的人,让我们的成长文化“各美其美和而不同”,因此有了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的璀璨相映的灿烂星空,让更多人的人生创造并享受到更多不一样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