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2504:智力培养与成长感觉

(2021-02-14 20:38:21)
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NO.2504:智力培养与成长感觉

NO.2504:智力培养与成长感觉

NO.2504:智力培养与成长感觉

NO.2504:智力培养与成长感觉

NO.2504:智力培养与成长感觉

从七岁半入学做小学生,到十八岁半师范毕业,这十一年,我一直在学校里做学生。从十八岁半到五十五周岁多的今天,这三十六年半的时光,我一直在学校里做教师。

学校教育中,智力培养与学生完整成长感觉有分离状态,我是有明显感觉的。不仅如此,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也与完整成长感觉是两码事,至少只有很少一部分重合。

学生时期(1973-1984

一入学时,我的智力水平一般。那个时候,我刚刚学会了一个纸牌游戏:鸡吃虫,虫将棍,棍打虎,虎吃鸡。鸡、虫、虎、棍,分别写在四张纸牌上。起初,我看到家人玩这种纸牌很有趣,听到他们讲上面有我常见的几种动物,虽然虎从未见过,但是我家迎面墙上就是一幅下山猛虎画。

大概游戏,对于孩子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我想参与这种游戏。但是参与的条件,就是要记住纸牌上写的四个字。这四种动物或物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我觉得不难理解,只是使劲记忆四个字。

大概用了一两天吧,我终于记住了,而且有了参与游戏的权力。在这种游戏中,我这个家里的老幺,终于可以和参与游戏的家人平等扮演着一种游戏的角色了。

那个时候,我就渴望这种游戏一直进行下去,一直到天老地荒。

这种想法,现在想来非常可笑。因为这个游戏中阐释着的,只是非常一般的一些简单的知识和规律。

后来,在小学学习拼音拼读时,我又遇到了一个坎:老师单独教了我三遍,我还是不会拼读一个简单的音节——拉车的“la”。老师没有批评我,我在那一刻也有一种无法参与教学游戏的沮丧。想到很多的学习游戏,都是以拼读为基础,我就狠下决心:一定迈过这个坎。

从那一刻起,我几乎将自己的全部感觉的百分之九十五,都用到了学习文化知识上了。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羡慕,还有家长言语中带出来的自豪,让我找到了一种满足和幸福感。当然,另外百分之五的感觉,在时刻提醒我:跳出学习文化功课这个小圈子,在体育劳动音乐美术文学艺术言语表达等等方面,我都是一个低能儿。

有所舍才能有所得,我选择了将我感觉的百分之九十五融入到文化课学习中。记得即使大年初一,人们热热闹闹过春节的时候,我依然捧着一本书看得入迷,似乎我的世界不是属于热闹和严酷的现实,而是属于书本和文化知识的。

在初中语文课上,学习了《孔乙己》后,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自己就是孔乙己。鲁迅先生,用他犀利的文字刻画了我的内心世界。只是,我不敢说。课堂上,师生都鄙夷孔乙己。学校和教室里,师生们都无可否认我是同学们学习文化课的榜样。我不负这个榜样的称呼,即使到了半夜十二点,有不会的问题,我也不会让他过宿。

终于,那百分之五的感觉警醒了:我虽然考了年级的第一名,却潸然泪下。这不是我希望的幸福成长的模样,虽然我不知道或不清楚幸福成长究竟是什么样子。但是现实告诉我,我别无选择:看似经常的成绩第一,我抛弃这种倾注绝大多数感觉于文化课学习不能放弃。以至于,我开始感觉头痛。这是生命自身给我亮出的黄牌甚至是红牌,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了。

小中专考试结束了,经过我的拼搏,我以本校应届生第一的成绩进入师范学校学习。在师范学校学习,正是我生命中百分之五曾经渴望的样子,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环境和自身那个沉睡后苏醒的感觉,一起找与刻苦学习文化课不一样的感觉。我努力锻炼身体,却遭遇了腿部抽筋的滑铁卢——我不得不求助校医针灸和按摩,自己也悄悄学习穴位按摩辅助治疗。我的学习音乐,除了唱歌跑调之外,我拉的二胡也是发出“煎饼嘎扎”声,被老师善意的告知“不适合学习声乐”。在美术课上,我拿着笔找不到画得更好的感觉。在美术本上自由作画时,画了一块石头和一棵松树。我见过的只有侧柏,自然没有把松树画好。老师表扬我“只是会画石头”,让我心头像是压上了一块石头,咯噔一沉——我的综合素养提升之路,实在太狭窄了。只有普通话和书写,因为有以前的基本功,以前我在小学和初中都曾经做过领读,我的作业本也因为正确率高且书写工整多次被展评,我顺利过关。

我不爱说话,更不善于表达。课余时间,不是与同学交流,而是到宣传栏那里看报纸。只要是报纸上内容,我都挨个看个遍。另外就是练习蹩脚的五禽戏,经常用后背和两肋撞树,以至于我成了学校里的一怪。我还有一怪,就是为了解决生活费不足,经过学校管理食堂的老师同意,由食堂师傅帮忙,我每个周六和周日都到食堂打工,解决周末的伙食问题。

在我即将毕业离校的时候,关注我的秦老师(我们师范学校最年轻的省级特级教师那时还没有评上,他比我们也就大两三岁,他的功课也是我的文化课学习中成绩最好的),特意将我叫到他那里,表达了他的担忧:这些学生里,我最担心你,怕你无法适应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因为你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你的表达能力的确有待提高!

实际上,我早就有担心。如何组织管理学生,如何引导激励学生,我没有谱,更主要的是我找不到在这些方面自我完善提升的感觉。除了学习普通话、内务整理得好,书写也过关,各种音体美知识、教育心理学书本知识也有一定掌握之外,我没有什么关于面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准备和思路。一种念头,就是像当学生辅导同学那样,因为我曾经体验过多次。我知道当教师没有那么简单,我的同学的能量并不比我低,只是他们没有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到了其他方面。一旦他们不像我一样,将自己的感觉的百分之九十五用在学习文化知识上,我就面对无法收拾的光景。这种光景,就像是秦老师担心的那样。

教师初期(1984-1989

智力,如果仅仅靠智力取得人生的成功。我想除了那些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界的佼佼者,其他的一些智力卓越者一般找不到这种成功感。另外,这些真正的成功人士,也是有更加完整的成长感觉的。也就是在别人看来异常枯燥的智力训练提升,在他们而言,是一种有趣的人生体验。

从事教师这份职业,会遇到那些沉浸在文化课学习中的学生不仅如此,我感觉到他们身上有着比我更高的综合素养。我努力用自己智力培养的优势,赢得这些学生。对于其他的学生,我说实在的,除了他们对我的信任协助之外,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更好引导激励和组织管理他们。

没有更好成长的感觉的我,从事着教育教学工作,而且将全部身心倾注到这上面。领导同事和同学眼里,看到的是悲情和无能且无奈,更主要的是我越是努力越感到一种绝望。我不知道哪个地方出了问题,我从家庭文化中,从单位团队文化中,都找出一些问题。比如我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比如我的组织管理能力严重缺乏等等,但是都找不到让我完善提升的办法。周围有很多优秀教师和同学,我却不知道怎么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

作为一名教师,我知道教育教学的重点在组织管理学生,却无法从百分之九十五的经历在提高智力的怪圈中走出来。我不会像正常人那样走路了,我有了一种自己成长的畸形的思路且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任何枝节上的改善,马上因为根本上或心智理念上的滞后,过后会带来反弹。我的心中有一种痛苦,就寄托在学习和写心路历程随笔中。这种心路历程随笔,有不少写景和描写人物、对话、叙事等等方面,由此可见我成长的点点滴滴以及内心世界的实际状况。

后来,我离开家乡的中小学,来到了现在乡镇学校。认识了很多像我一样年轻的教师朋友,工作吃住与他们在一起,有了一种种不断挑战自己的尝试。同事朋友的成功失败,也成了我的经验教训。有失败,但是我看到了自己的曙光,就是发挥自己的长处——喜欢和相对擅长读写。这种喜欢和相对擅长,只是处于同龄人中的中上游水平。

我不再惧怕失败,虽然我自我完善提升之路非常艰难,但是我看到每个人都不容易,我只有坚持住就行。为了业余面授学习,我曾经在一扎厚的积雪中走一二十公里路,且感到异常的兴奋,就像是找到了成长感觉似的。只要努力前行,就会留下脚印,就会离自己的目的地越来越近。这不仅是一种意志力和毅力,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人生成长的哲理。

参加工作后,我参加了六年的业余面授学习。这种学习虽然利用暑假和寒假最热和最冷的时间,比较苦和累,但是我找到了做学生的感觉,更加理解自己的学生。在评价学生行为习惯的时候,常常想想自己这个函授生做得怎么样。

说实在的,我最初找到做教师的感觉,大概是从1989年聆听魏书生老师的报告中。魏老师展示了一种成功幸福教师人生,而且将努力教书育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还亲自上示范课演示。我将魏老师一些让我比较欣赏羡慕的做法,直接拿来用,结果适得其反。痛定思痛,我在反思中,认识到我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与魏老师差距太大,在他可以驾轻就熟的办法,在我用来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同龄教师,在三五年以后成为骨干。我则是刚刚找到学做合格优秀教师的途径和方法,不再莽撞和蛮干了。这个时候,我错了也不会主动完善提升,但是我知道从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了。

如果说我一定有所成功的话,就是在作文教学方面:我指导的学生作文在全校是比较突出的。我拥有了第一首发表在市级报纸上的小诗《教师》。全文大概就是五六十个字,其中有几个关键字还是编辑老师帮我润色的,却是令我难忘的处女作。记得,当我拿到样报的时候,看着着首小诗,一遍遍在心中吟诵着,泪水悄悄流下来。有苦,有痛,有甜,总之五味杂陈。高兴的是,发表诗歌的,我是众多同龄人中的领先者。

教师中期(1989-1999

这个时期,我一直在找感觉。

借助着函授学习,借助着教育教学实践,借助着人生经历。不断出错,不断改错,不断寻找着自我完善提升之路。

中文函授专科文凭和本科文凭,在这种探索中获得。

我也经历了生活上的一个个挫折,也是生活凭借这种呈现提醒我更好从生活文化本身反省自己。

从抄读中想提升自己的读写水平,到在区县级发表十几篇小散文和诗歌,到学习背诵《离骚》,到在《诗经》和《菜根谭》《圣经》等文化中探索。看似捕捉到了,却是似是而非。

这个时期,从教语文到教地理,到成为地理骨干教师,到跟随教研员参与全区地理教师课听评。

这个时期,相对较长,却没有什么新的触动自己的,也没有新的更多好的发现和探索前行。

探索前行(1999-2007-2012

我没有很好的方向,只是从生活工作细节中去完善提升,从力所能及的地方努力。

我在练习毛笔字帖中静心,曾经写坏了十来只毛笔,写下了十万字的毛笔练字。虽然现在看来,非常不严谨,让自己静下来比练字怎么样更重要。

我借助《演讲与口才》,提高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这本杂志,我大概定了五年,很多时候我反复读甚至到了几乎背诵的程度,在某些用语和技巧方面提升了,但是从根本上解决说话问题还是无从下手。

为了提高自己的言语能力,我相信“读了《诗经》会说话”,以至于朝向《诗经》有了更好的抄读。当然,无意中我也接触了一些最接地气的诗歌文化,也找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之一。

之后, 我转入了对《古文观止》部分内容的抄读之旅。之后有抄读背诵《道德经》和《论语》,有了这种抄读后的写作上略添文采。其间,抄读《坛经》《金刚经》等,受到到极大震动,感觉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处的一星一点亮光。

2007年,听过陶继新老师关于诵读经典做幸福教师的报告后,我开始大面积广泛的诵读古今中外经典。背过的达五六万字,读过的中外名著达到三五百万字。

在这种探索前行中,我深有感触,写下来《守候文字的幸福》,在《山东教育》上发表。这种小荷才露尖尖角,激励着我,让我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也认识到这种抄读诵读看似精进实际上也存在漏洞多多。努力前行着,心中装着诗书多多,却是徒有其表的文化素养,离落地生根助力完善提升确实有很多差距。

精进叙事(2012至今)

2012年暑假,我得以从正觉寺请到了《地藏经》和《楞严经》等优秀经典,并从此开始了每日不辍的研读感悟践行。

这种诵读,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时时看到自己的不足。虽然存在一些明知故犯的情况,但是我有了真正的反省并发自内心。这个时候,我的情绪念头言行,才开始真正改变,我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的美好。四十六七岁的我,似乎才真正开始学习着怎么做人做事,开始学着怎么说话与人交流沟通。

这种领悟毕竟有些晚些了,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压力纷至沓来,我感到了处处压力山大。我的不善于沟通交流互助,依然没有解决,我的组织管理和引导激励能力依然没有足够明显的提高,我的前行也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五十周岁的我,这种举步维艰让我感到处处难堪。幸运的是,这个时候,我遇到了王维审老师发起叙事者活动,有了追随叙事者每日坚持学写教育叙事的坚持。

五年多的时间里,我写了两千五百多篇学写教育教学叙事。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自己挥毫涂抹的一幅作品。深深浅浅的脚印,就是自己做出努力的种种划痕,一路前行也会收获更美好的风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