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503:剔除身心中的“马迷糊”
(2021-02-13 19:45:22)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503:剔除身心中的“马迷糊”
前段时间看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里面有个主人公叫马长顺绰号“马迷糊”。这父母去世早,在一个贫困偏僻的山乡这个小伙子只能打光棍。
有一定文化基础,但是在村里没有任何用,对未来和各种努力失去了希望,就是靠村里有红白共事,去做事趁机寻酒喝。以前村里发的扶贫款,他也拿来喝酒了。每天借酒浇愁,喝得自己迷迷糊糊的。扶贫干部,为每个扶贫户提供了小猪仔,让他们养猪致富。“马迷糊”竟然将小猪仔杀了,当了酒肴菜。气得村干部要揍他,他却发赖说可以借此机会住进县医院享福。这种懒汉醉鬼加无赖,被实在看不下去的村民狠狠收拾了一顿。这次觉得自己应该找些是做,又因为身体有风湿病,仅有的农活在地里插秧他也干起来很勉强。
就是这样一个迷糊,在扶贫干部和村民的帮助下,成了养蜂脱贫户,在村民面前找回了自己的面子,赢得了自己的尊严,当然也赢得了他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爱情和婚姻。县长为他脱贫致富的事迹感动,亲在为他主持婚礼,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这个角色,被演员塑造的栩栩如生,很多次观看,都觉得“马迷糊”身上有自己的影子。自己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马迷糊”,原因有下面几个:
1、对自己的能做事做好事感到怀疑,可以说不抱希望。
2、在做事方面,有很多不良习惯。比如懒散、依赖心重、偷奸耍滑、自我麻醉。
3、与他人相比,有一定文化知识水平,但是仅仅用此来满足虚荣和自命清高,这些文化知识技能对改善自己命运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遇到的扶贫工作队,就是叙事者,直接给我强有力精神文化支撑的是叙事者发起人王维审老师。
我自我陶醉,用的是文化这坛老酒。工作生活学习,依靠这坛老酒让我暂时忘掉自己面临的问题困惑和种种难堪。一旦面对现实,都是一种瞪着一双迷蒙的醉眼的应付状态。我甚至为曾经用各种办法帮助我的领导老师同事感到委屈和难堪,因为我就像是一颗鹅卵石油盐难进。我这个巨大的坚硬的外壳,几乎与我的生命融为一体。谁也不可能冒着危及我生命危险的状态,去唤醒和引导激励我主动成长。别人有N个让我觉醒的理由,我有N+1个不觉醒的理由。
王维审老师的故事,让我猛然警醒,叙事者团队众多优秀老师的成长,让我感到自己像“马迷糊”一样的自私愚昧和怯懦。我开始了追随叙事者一路前行,为了弥补自己不善于自我反省和写作表达的短板,叙事者每周要求交一天叙事文章,我坚持每天写一篇,选出最好的一篇上交。
这个过程,我借助叙事写作,更好关注自己人生的情绪念头言行,将自己所学的文化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装点上,而是犀利剖析自己的优点缺点以及成因,挖掘自身发掘真善美的慧眼,将学优秀他人做最好自己,落实在每天点点滴滴更好努力中。
一切自以为是,都惧怕阳光。叙事者,就是将自己心路和言行中的种种,以更好陪伴学生成长的天赋使命结合起来,通过叙事者分享教育叙事,分享共同读一本书的感悟,将做事读书做人自我完善提升有机结合起来。这个过程中,我终于明白了陶行知的“千学万学学得真知,千教万教教做真人。”什么是真知,就是让自己自我完善提升更好服务他人和社会的知识本领。真人,就是一个能善于学习优秀他人做更好自己的人。
他人和社会的需求在发展变化,各种做人做事的优秀也在发展变化,这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成长的时代,这是通过不断成长才能收获真正幸福和成功的时代,这是给予了每个人更好成长机会的时代。实际上,一个人的真正完善提升,就是不断扬弃自我的过程,就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过程。他人身上的优点和不足,都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想想自己走过的道路:出了问题,从他人身上和环境中找原因,从来没有认真反求诸己过。或者有这种反求诸己的诉求,而无法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