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502:活出平凡中的小确幸
(2021-02-12 21:40:58)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502:活出平凡中的小确幸
自己崇拜的人,比自己更加努力工作生活和学习着。自己怎么办呢?
叙事读写
正月初一晚上八点四十七分,我所敬佩的叙事者团队的写作大咖、威海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杨雪梅老师,在群里上传了一篇教育叙事文章。
不仅仅这一刻,就是平常的日子里,每个月每一周、每一天,杨老师阅读的书都是我的四五倍,杨老师写得参与投稿的好文章,也是我的数倍。当然,杨老师的中稿量也是我的几十倍。
学习绘画
这个春节前,为了更好学习,高老师和王老师帮助下,认识了更多善于绘画的老师们。
当我觉得每天画一两个小时的画,就觉得有些累的时候,我的高建明指导老师一天画八个小时,还忙着做家务照顾老母亲,他的烹饪水平和干家务水平明显高我一个大台阶。
还有我新认识的两位绘画老师,他们在正月初一也在忙着作画。
“微型”更努力,遇见最美好
过了五十五岁的我,不再在精力体力和能力上与人比拼,甚至也不与曾经的自己比。
一个人,不去与人攀比,不等于对朝向美好真善美熟视无睹。
地球每天运行八万里,我一天大概早就走八千步。这个差距,大概是四十万比一。自己与这个天文数字相比,可以看做与贤能之人士相比,所以把我看似不努力的状态,称为“微型”更努力。这种“微型”更努力,让我看到自身生命的活力,更好落实反求诸己。实际上,一个有能力的人也不妨学习这种方法,叫量力而行。
比如今天,我画了五张画,比昨天一张画多了四张。当然昨天忙了些,比平时的一天两张少了一张。这种进步,也是自己硬着头皮去努力的结果。我最近买的一本书,书名叫《干就对了》。很多时候我自己的落后,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在春节微信好友互动中,一位老师询问:“赵老师,您日更一文,哪来的素材?”这位老师询问的时候,就是看了我正月初一写得一篇文章《我崇尚“有灵魂的地理课”》。
我扪心自问:因为我每天都坚持写一点,因此对一些现象和问题,都有着相对稍微深刻或相对稍微有高度与广度的思考。这种思考经过写作被强化,成为头脑中关注思考分析的焦点或热点,如果在阅读和实践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和现象,这种思考分析又被完善提升,也就形成了更好的文字。说实在的,每天写的文章,我觉得没有多大阅读价值,很多都是以后思考和写作继续加工的素材。很多老师之所以写不出东西来,就是对这些思考分析边角料的漠视。我在长期的积累中,让这些边角料不断被加工,也就有了成为好的写作素材的可能。我曾经无数次反思中稿的文章,那里面的内容,曾经被七八次或更多次写过,在反复而不是完全重复的写作中,一种潜在的真善美的诉求脱颖而出。因此,每日一更的文字,我虽然也觉得对于投稿意义不大,但是对于自我完善提升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微型”更努力,我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家务劳动,健康身心,交流互助,学习工作、读写叙事等五个方面。
下面一次罗列以下“微型”努力的成果:
家务劳动:做饭菜、洗刷、清洁整理等等。以后还要注意保护和维修,以及合理规整摆放等等。
健康身心:包括坚持正常作息适度锻炼,不断进行身心强健自我挑战,更新自己生命和心智成长理念,为不断完善提升自己做好坚实的身心基础。
交流互助:不管是家里和单位还是其他场合,都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团队中,努力千方百计理解支持帮助他人,也就是更好完善提升自己。
学习工作:学习工作无止境,有专业的学习工作,也有与生活性格情趣融为一体的学习工作,两者相互结合做到有趣且有意义。
读写叙事:读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全面深刻,写可以更加扎实富有意义和情趣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