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2496:扪“心”自问,向阳而生

(2021-02-07 21:03:58)
分类: 纸质媒体发表

NO.2496:扪“心”自问,向阳而生

NO.2496:扪“心”自问,向阳而生

NO.2496:扪“心”自问,向阳而生

NO.2496:扪“心”自问,向阳而生

NO.2496:扪“心”自问,向阳而生

NO.2496:扪“心”自问,向阳而生

——教师心理健康管窥

教师的心灵有丰富充盈的精神文化,教师的品行和觉悟有足够的高度,教师的性格与心智有足够的豁达,对学生身心健康有很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教师心理状况堪忧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人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心理咨询师提醒他:你可以到某某大戏院看某小丑的演出。很多反映,看了小丑的演出,抑郁缓解了很多。

这个人告诉心理咨询师:我就是那个小丑。

现在教师,除了正常的教书之外,各种事务性和突发性的工作增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最高。亲情的疏远,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缺乏,与人交流沟通合作能力的减弱,这些越来越严重的学生成长问题,都考验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无形中给教师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教师在学校教书,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面对着一届又一界学生,从事着表面变化不太大的工作。教育教学涉及的知识技能和艺术,虽然在不断变化完善提升,但是其范围却是相对固定的,就是针对学生的。可以说,跳出了这个范围,这些知识技能艺术作用不大。教师的人生经历和阅历相对狭小,这种逼仄的生存成长空间,也是导致心理压力变大的原因。

还有一种状态,就是对这一届学生管用的一些教育教学方法途径,在下一届学生有很多用不上。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会随着同龄人不断更新的成长感觉,不断对老师的教育策略艺术进行自动屏蔽或拉黑。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可以向身边优秀教师学习,可以通过读书向古今中外的教育专家汲取经验教训,但是永远无法照搬他人的方式方法,只能从教育理念和精神文化构建方面,汲取一些智慧、力量与勇气。这种需要不断学习的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教师保持极大的教育教学热情,需要自身保持足够的教育教学潜能。这种需要因材施教的工作,其无处不在的创造性,在给教师带来成长动力的同时,也给教师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

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项专注性很强的事业。必然需要更多时间精力投入,不仅仅局限于上班八小时之内。没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没有更多精力去学习一些一般人都会的家务,没有更多心情和心思去经营一些必要的人际关系。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一种把更好陪伴学生成长,作为最高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选择;意味着将每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自己终生努力的目标。这种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教师职业道德内在诉求必然呼唤自己更好面对教育教学的巨大压力。投入巨大,收效甚微,巨大的失落感挫败感,都会造成教师巨大的心理负担。

扎根生活向阳而生

做一名幸福教师,拥有完整幸福的教育人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共识。

教师如何找到自身的职业幸福,成了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

生活即教育。

作为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常常忘记了生活乃是教育源头这个根本。这种误解和歧途,不仅让教师自身专业成长走弯路,而且让教育教学活动处于一种片面发展的状态,仅仅限于书本和考试涉及的内容。这种不完整的教育人生,也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社会和学校对教师要求标准越来越高,这种缘木求鱼的教育人生,必然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和成长困窘。及时调正自己的教育认知和实践,才会走出教育的困境,走出教师心理健康的泥沼。

首先,教师对自身的职业性质特点,必须有个正确的认识。

既要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努力提高职业道德觉悟,还要认识到这个职业与其他行业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如果自己足够敬业,任何一种服务他人社会的职业都是神圣的,都值得足够的尊重和敬畏。

其次,教师学会克服教育教学倦怠是关键。建议教师学会在学写教育教学叙事中,让自己成长在教育教学探究中。在遇到更多教育教学美好的过程中,让自己不断悦纳并喜欢教师这份工作。

王维审老师发起的叙事者团队活动,影响了成千上万的教师。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叙事者下属团队的读写活动,这些团队共同每周提交优秀教育叙事交流,每月共读一本书提交读后感,每月参与线上叙事者讲述活动。

建议用叙事自身成长故事的方式,慢慢开始对职业生涯的微探究:通过研究教育教学人生小事细节的完善提升,慢慢让自己喜欢备课,喜欢看作业,喜欢与学生互动交流,喜欢用文字记录自己和学生成长历程中的点点滴滴。教师这样做,可以更好溯本求源,可以立足实际展望未来,更主要的是可以拥有阳光人生,更好活在每个教育教学环节和细节完善提升中。

放下身段,从学生身上从领导同事身上从其他亲朋好友身上,汲取学习成长的智慧和力量。先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好学生的先生,做到诲人不倦与学而不厌有机结合!

有这样一个故事,值得教师们思考。

苏格拉底是一个大学问家,每天都有很多人向他请教,他总是那么侃侃而谈,大家也都从苏格拉底那里汲取了很多智慧和力量。一天有人好奇地问苏格拉底:“别人总是向您请教,您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苏格拉底微笑着说:“是向请教我的人学来的。每次有人像我请教问题,我都向请教我的人询问三个以上的问题。看似每天别人都在向我学习,实际上我更多地在向其他人请教!”

我参加叙事者团队活动五年多了,五年来我坚持每天学写教育教学叙事,已经写了近两千五百篇了。叙事内容涵盖了我的学习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种种,这种全方位的抱团成长,让我感受一种有源远流长优秀文化支撑的成长,让我感受到有现实成功经验案例支撑的成长。这种阳光向善向上的成长,让我走出了心灵的阴霾和误区,更主要的是我明白了如何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生活无小事,事事教育人。每个教师,可以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从生活中的小事和细节中汲取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一位同事,就利用业余时间,随时录制校园里或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感人的小事和细节,然后编辑整理成课件,在课堂上放给同学们看。教师没有讲过多的大道理,而是通过发生在每个同学留心都会注意到的小事细节中,挖掘出令人敬佩的真善美和令人唾弃的假丑恶。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教学效果。

长期的经典诵读,伴随着教师的感悟践行,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师的文化修养和气质,从而以较高的文化底蕴,面对工作生活和学习上一切困难与挫折。坚持每日叙事写作,从而学会更好向上向善,从而给自己和学生一种积极的引导激励。

拥有一两种学生喜欢又利于自身身心健康的艺术、体育特长,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对于一般知识文化学习倦怠的学生,往往难以抗拒真正艺术的魅力。如果教师在这方面有特长,可以成为学生喜欢到老师,让学生因为喜爱自己的老师,慢慢变得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如果教师有强健自己身心的特色项目,也会受到学生青睐。毕竟强健的身心,是会受到每个人尊重和欣赏的。做一个学生更喜欢的老师,不仅可以走出自身心理阴影,还可以通过学生让更多人心向阳光更好成长。

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状态,每个教师在这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具体方法途径。关注自己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点点滴滴,让每个环节和细节,让每件小事,都着眼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状态,都着眼于完善提升自己与学生教学相长的境界。为了这个目标,心灵和脚步至少有一个大踏步行走在前行的路上!

作者:赵成峰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学

邮编:255129 新浪博客:吾言之吾心

QQ2088875806

此文拟定发表于《教师博览》(中旬刊)20215月。谢绝转载。如不经本人同意转载,将会被追究法律责任。谢谢阅读,请多提宝贵意见。前行路上,希望有您的鼓励支持批评相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