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2493:解读“心存敬畏,学会担当”
“仁者无忧,仁者无畏,仁者无惧”,我们每个人修行的崇高目标,就是朝向仁者境界。仁者境界,就是老子在《道德经》提到的道,就是释伽牟尼在佛文化中提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不是仁者,当然更多情况下我们不处于仁者境界。莲花境界,被形象地比喻为仁者境界——出淤泥而不染。我们每个人,都近乎淤泥与莲花的境界之间。
心存敬畏,就是知道我们自身所处的这种尴尬境界。稍微懈怠,就是处于淤泥。只有时刻保持纯粹上进的状态,才会更好接近莲花境界。我们读书,我们向优秀他人学习,我们发现优秀的自己,我们学会扬长避短,我们叙事自己的成长故事,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艺术知识技能,让我们尽量处于一种纯粹向善向上的状态。
心存敬畏和学会担当,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不是仅仅恭敬畏惧,不知道应该恭敬什么,不知道该畏惧什么。该恭敬的是,自己心性中可以成为莲花的各种热情和潜能;该畏惧的是,稍微懈怠和不够努力自己这种热情和潜能就会减弱或因为自己无法把握而消失。
心中怎么才能真正存得住敬畏呢?我想到“修己以敬”这个短语,就是必须“修理”自己,才能让自己感到并懂得如何敬畏。“修己以敬”,是一个很私密的活。在个性化服务,越来越可以通过市场经济为人们做很多事情的时候,让自己感受到明白践行敬畏,多半还要靠自己,或者说根本上全部都是自己的事情。
没有了心存敬畏,学会担当也就是空中楼阁。担当是对自己和他人社会和大自然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在有形无形的契约合同无处不在的时代,这种责任和义务在没有敬畏之心的人那里是找不到甲方和乙方的。没有了甲方乙方,也就没有了具体条款的责任义务的清楚明白,也就没有了具体落实的可能。
古人对大自然了解很少,心存敬畏几乎遍布生产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各样的“问责”和“惩罚”时刻都会降临到头上,只有警觉和处处小心谨慎的人,才会幸免于难。
现在的人们,感觉到自己处处挑战曾经的底线,都没有出现像前人惧怕的种种“问责”和“惩罚”,于是乎觉得一切都是古人自己吓唬自己。他们忽略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一个蚁穴出现在堤坝上的时候,没有立即出现千里之堤的溃决,不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会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种蚁穴,可以存在自己的身心中,可以存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可以存在自己与社会和自然环境中。
我第一次感到敬畏的时候,是在十几年前抄读《坛经》。那也是在一个寒假,我得以将《坛经》从头到尾抄写了一遍。抄着抄着,我感到脊背冒冷汗:觉得自己以前以为正确的情绪念头和言行有问题,不是那样自以为的放之四海而皆准。那时起,我意识到自己的精神文化支柱有问题。重新构建精神文化支柱,剔除一些貌似正确的东西,成了我的当务之急。我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一系列问题出现,我曾始终不得究竟,在那一刻我明确了一个反求诸己的朝向和根本所在。
再后来,我在佛文化中下了很大的气力和功夫。用了近八年的时间浸淫佛文化,在反复诵读和书写札记中,努力重新解读自己诵读过的传统文化经典,有了更加深刻明确具体的解读。熟读百遍其义自见,一个指诵读的遍数多,再者就是有了其他经典文化的融入再反复读,再反复融入新的经典文化,这种相互比照的解读,比仅仅根据字面意义的解读要深刻正确的多。当然,这种诵读不仅是指文字经典,还有自己经历的生活工作学习等等的历练。一切让自己更好做人的知识文化,才是真知识真文化!
这种敬畏,在我心中:是对经典文化的敬畏,是对生命成长的敬畏,是对人与人关系更加和谐相互学习完善提升的敬畏,是对一切朝向真善美远离假丑恶的敬畏。
敬畏之心真正建立起来了,脚步和心灵必定大踏步走在前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