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492:心存敬畏,学会担当
(2021-02-03 21:38:14)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492:心存敬畏,学会担当
敬畏之心,人人都有;学会担当,人人有责。
岁月流逝,这种耳染目濡的家庭教育文化,曾经受到各种不同思潮文化冲击。物夫芸芸,各归其根。这里面,却是少年时代最珍贵的基础教育和训诫。这种教育,主要体现在家庭环境中。
敬畏之心
在吃穿并不富裕的日子里,不管是饭桌上,还是重要节日和其他特殊意义的日子里。
民以食为天。
在吃饭这件事情上,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那时,口粮并不富足。遇到粮食短缺的日子,家里的干粮都是先让老人和能干活的大人吃。因为老人和干活的人,都更需要营养补充,小孩子常常用喝稀饭充饥。
收获了麦子,母亲常常在院子里烧上三炷香,三炷香的前面有个纸牌位,写着“天地君”三个字。我像是表示对天地的恩赐的,农民种地,不仅要靠勤劳靠好的政策,也很大程度上依靠风调雨顺。
这种敬畏,还有对长辈,对那些品行才能有突出表现的人的敬畏,对万事万物和所有人的敬畏。
后来读《论语》,看到君子有三畏:畏天,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现在想来,从小时候,我们就接触了这种敬畏思想的启蒙:敬畏大自然,敬畏长辈敬畏那些领导我们谋福利的人们,敬畏圣贤的话语和文字。
因为有这种敬畏之心,我从老师同学和领导同事身上,更多看到他们的真善美,让我在前行和成长的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当然,有一段时间,我也偏离了这种家训,抱着一种怨天尤人的思想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具有敬畏之心的人,不是胆小,而是有修养。越是有修养的人,越是谦卑,越是懂得敬畏。他们看到自己知识技能艺术修养的卑微,看到更加辽阔高尚和深刻的所在,所以他们的这种敬畏之心,是对大自然、他人和人类社会由衷的心存敬畏。
学会担当
天下兴亡,人人有责。
这是小时候学到的大道理,这个大道理,在家庭环境中,却体现在具体的小事和细节中。
农村的孩子,从小就学着干农活。从拾麦穗到打猪草这些轻微的农活,到扫地抬水这些小家务,几乎每个农村的孩子都参与这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我的记忆力,我不是干活最好的或最能干的,但是我却是同龄人中干得比较多的。
这些家务劳动小事细节中的担当,不仅没有影响我的学业成绩,而且让我感受到学习是与这些家务劳动比较相对轻松的事情,也就格外认真用功地学习,从而成绩优异。我们的哥哥姐姐们,在这方面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现在没有了这些农活,没有了这些家务劳动,学会担当的力量,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变得薄弱起来。
作为父母,能够在培养学生学习文化课或音体美特长方面,可能有些自身条件的不足,大可以在家务劳动方面做到一种力所能及的极致。挖掘自身的一种热情和潜能,让孩子从中得到家务劳动中的乐趣和担当的意义与价值。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至今我依然常常想起小时候经常打扫庭院的情景。现在这种机会少了,我为了磨砺自己的意志,曾经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看到有废纸和塑料袋空矿泉水瓶子掉在地上,就在没有其他重要事情的情况,主动捡拾起来扔到附近的垃圾桶里。
这种训练,我坚持快八年了,从地上主动捡起了的纸片等近万次。我曾经多次给学生讲,教师捡起来的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最珍贵的品行。这种好的品行,来自于幼年时的家庭教育,来自于后来经典文化诵读与传承。
当然,这种微不足道的担当,只是一个好的开端:因为这种捡拾,我八年来,将浪费五分钟以上的空闲时间为可耻。我用这些空闲时间,诵读感悟践行经典,努力完善提升我的情绪念头言行,提升我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我的综合素质修养。我用自己的点滴努力进步,在家里学校和其他场合,与一切向上向善朝向美好的人一起,融入一种传承优秀文化融合现代文明的洪流,感受着源远流长朝向真善美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