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417:润泽成长真经典
(2020-12-22 10:47:46)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417:润泽成长真经典
经典诵读,成了我们心灵的一个港湾,这里我们找到一种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所在。
经典不仅仅指经典文本,更是一些有利于身心的主动成长活动。
《心经》诵读与写毛笔字
昨天,沈洪晓老师离开图书室的时候,一边背诵着“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除一切苦厄……”
“背过《心经》了,沈老师?”
“背过了,很快又忘了!”
班主任事务繁忙,同时沈老师兼任文综组主任等,事情更多。偶尔回来图书室在水写纸上写一会儿毛笔字静静心,觉得静得差不多了,就再继续工作。
经典诵读,成了我们心灵的一个港湾,这里我们找到一种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所在。
我这里说的经典,不仅仅指《心经》,其实练习毛笔字也是一种静心的过程。看着柔软的毛笔,写出刚劲有力的大字,让我们不仅体会柔能克刚的文化,也感受到一种书画美。
教育是慢的艺术,但是日常那些急迫的事务性的工作,却常常让我们心浮气躁。于是经典,不管是背经典文本,还是写毛笔字,都成了教师们前行路上一种诗意的栖息和加油站。
抄唐诗,看优秀教师传记
成双老师到四楼办公以后,来一楼图书室的次数少了,来了以后也常常是静坐着抄写《李白诗选》,还有随翻看著名特级教师毕义星写得《星光闪烁》。李白的诗词,给人一种情感上的洗礼,那诗情画意,把我们从一种疲惫中解脱出来,感受到一种纯净心性之美,感受到一种艺术文化之美。优秀教师的传记,朴实无华,把一个个平凡的日子变得更富有教育和成长意义,这就是一个教师变得逐渐更优秀的真谛。
我与成双老师谈的,很多就是经典文化的学以致用和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种种尴尬。说实在的,成双老师心地坦荡豁达,我心细如发也就更多纠结,没有经典诵读中的解脱和学习教育教学叙事中的超拔,我常常寸步难行。每天我都会写一篇或几篇学写教育教学叙事,这是我自我梳理和超拔的过程。
我希望自己与学生们的努力,扎扎实实,深入生活入心入脑,是有利于筑梦成长的。每次每天都有绝望,每次都从绝望的无路可走的峭壁上凿出一个个登攀的阶梯。我不知道年轻的同事们怎么上课,我是在一次次失望中找到希望然后充满激情和欣赏地走进课堂。
失望的时候,如同“拔剑击柱心茫然”,如同玻璃心碎了一地;充满希望的时候,如同耕耘在早春的田野上,享受阳光享受雨露享受春暖花开,享受劳动的挥汗如雨和付出后有所推进的快乐。
诵持经咒与礼拜
经咒是静心的,礼拜也如此。这种静心,与康健身体息息相关。一切身病,大多与心灵上的问题有关或者与心理上的问题有关。
昨天偶遇王晓红老师谈到经咒读音读不准怎么办?
一般读的时候,读得不是很准,就像是我们对英语的发音。经书上的注音是没有问题的,按照去读。不精确不要紧,关键是心静、心诚。看到王老师如此,我就介绍自己刚读的时候,常常读错音,后来才改正的。有些现在还在读错音,不过以后一定会逐渐改的。我分享我的体会是,诵读的过程中,让身心一种非常温暖的感觉,也从中汲取了一些智慧和力量。另外,我还分享了自己最近做大礼拜等的感觉和体验。
在办公室里,应王老师要求,演示了小礼拜和大礼拜动作 。王老师说,我帮助他发现了礼拜时动作上的问题。我真正祝愿王老师,通过诵读经咒和做礼拜,将心中向善向上向美的正能量更多挖掘发挥出来。王老师表示感谢,也赞叹了我的学习结果。王老师与我交流过程中,也是一直双手合十,我看出他的努力和精进!
让传统文化,深入到工作生活学习中,成为一个成为人类成长核心文化之一。这种核心文化,让我们更好的面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成就,更好珍惜成就每个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