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380:那些该说没说的瑕疵
(2020-12-05 16:48:17)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380:那些该说没说的瑕疵
孔子曰:“君子讷于言敏于行!”是不是语言就不重要呢?不是的。
“虽有宋朝之美,没有祝鮀之佞,难免于今之世!”一个人,仅仅有好的内在修养还是不够的,不能审时度势,充分表达,往往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
不愿意表明自己记录有误
前几天,遇到一位同事:“耿老师,您的杂志究竟缺了没有,缺了几期?”
“缺了,他给补吗?”
“或者退钱,或者给追加一本,或者给一本别的。”
“你记得我缺了没有?”
“我记得缺了。你再看一下吧!”
“我放书挺乱的,我再回家找找看吧!”
我心中有句话,就是没有说出口:上次王老师的书,我记得缺了三本。当我正要联系邮局老师查找的时候,王老师告诉我在家里找到了,所以我不确定自己记录得准确。有时候,书下发了,没有登记好。或者登记了,没有来得及下发。年龄大了,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事情过去几天了,我总觉的应该告诉耿老师实情,就是我不敢贸然询问邮局老师的原因。
一件小事,虽然不大。但是我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态度,却让我在与人交往中非常被动。
当时,我怕什么呢?
也是一种自私。实际上,为了怕出错,我把记录一直弄得很准确。我总是想过一种精确的生活,就是前几年几本书找不到了,我简直焦虑的吃饭不香睡觉不宁。
实际上,这种不出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而已。我明白知道,自己在这种记录中出了很多次错了。只是有这个记录,让我多少有些数吧。具体的例子,就是某老师问起来,我会说大致什么日子下发了这本书籍而已。
至于更加精确到没有误差,我是绝对做不到的。
还有一种痛苦,就是我希望自己做了,不要留下瑕疵。实际上,这种事情做了,总会有丢失书籍的遗憾的。或者是别人的环节,或者自己的环节。
我为什么没回家上坟
记得上次,农历十月初一,是上坟的日子。
每天上班极度疲惫的自己,巴不得周末休息一下。
应该回家上坟的日子,就在这个周末。自从学佛以后,我对于传统的上坟,有了新的认识:坚持诵读感悟践行经典文化,就是一种最好的祭祖。作为回家上坟不方便的我,这也是一种变通之道。不会开车,每次做公家车回家,万一坐不上车就非常着急,那个地方就是想临时叫出租车也不方便。
最好的孝敬,是父母在时尽孝道,父母不在时秉承父母美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十月一日之前,我听同事和侄子讲,我们那边修路。
考虑到坐车不方便,也就打消了回家上坟的念头。
十月一之前,想到大哥在家,就特意打了一个电话:“大哥,我不回家上坟了。”原先回家上坟,常给在老家的大哥打电话提前告知。
“我还以为你回家上坟呢!”大哥在电话那头说。
“那边修路,不通车了。没法回去。”我这样说。
“没有不通车啊!”
“我今天也要体检,单位统一安排的,再体检结束之后,就不方便回去了。”
结束了通话,我后悔没有说:那里不通车,就是听侄子(大哥的儿子)说的。
我怎么就没有说呢?实际上,我骨子里是不想回去的。那些天,我一直坚持多读几遍《地藏经》算是对父母尽孝道了。
我知道侄子说的不通车,只是一个客观理由。如果我非常看重上坟这件事情的话,怎么也会回家的。
传统文化的承传,注重形式,更应该注重其中的内涵。
小结
及时坦诚自己客观存在的不足,不去回避自身履行常规中遇到的差错,不去刻意多去承担一些,对自己和他人都是一种很好的解脱。
意识不到这一点,往往让别人对自己有更多误解,且把本来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