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355:“最好的自己”有才艺
(2020-11-23 11:23:39)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355:“最好的自己”有才艺
作为教师,拥有对知识技能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堪称为才;教师拥有引导激励学生的能力,也是一种才能。将这种才能运用到出神入化,就是才艺。
作为教师,及时搜集自身充满才艺的幼苗,有意识努力培育这些幼苗就会成为更好驾驭教育教学的才艺。
将诗歌融入地理
记住河流的干支流名称位置,熟悉省区名称简称,有些天赋好的同学不以为意,比较轻松的理解记住了,对于多数同学来讲,要记住需要大量重复记忆和反复做题训练,真可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习应该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和意志力,但是一切都看这种精神和意志力,必然导致脑力体力和精力的浪费。如果我们巧妙的利用知识的正迁移,不但可以让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初中的同学,都已经学过《七律•长征》,于是我与学生一起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戏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几个地名:五岭,属于南岭山地之一,位于湖南江西和两广的交界处,是同学们熟悉的最南部的东西走向的山脉。五岭最高海拔是2141米。
有的同学马上插话说:“红军从江西省瑞金出发!”同学们已经进入探究角色了。
继续介绍地名:乌蒙山,位于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交界处,属于贵州省境内六盘水市,海拔2900米。
从海拔高度而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是非常符合客观实际的,可见诗人可以有瑰丽或浪漫的想象,同时也尊重所描写事物的实际情况。
“接下来,红军应该走哪里了?”
“过金沙江、大渡河,到了跨越岷山雪山了。”学生回答。我进一步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多数学生心领神会。
“到了这里,红军快要到达陕北延安了。所以诗句中也体现出了胜利在望的革命豪情,山欢水笑跃然纸上了。接下来,西路红军穿越河西走廊到了甘肃新疆,一路到了陕北延安大家比较熟悉了。我们欣赏诗句,注意看图把相关的省区和河流以及支流,是不是更容易记忆了?”
我看学生整理笔记:大概是记录五岭属于南岭,乌蒙在贵州省等。我似乎看到,在以后有些同学多了一种复习识记理解这些地理基础知识的方法途径。
我的脑子有些慢了,在背诵这首诗时候,是一边思索一边询问学生一边背诵的。很多学生乐呵呵地看我一边板书,一边背诵。我想:课堂上能看到学生在学习中露出开心的笑容,就是对老师最大的奖励了!
滴灌演示示意图
讲到农业水资源节约途径的时候,书上介绍:用喷灌和滴灌代替原来的漫灌等。喷灌是什么?书上有相应的照片插图,学生一看就会。
“滴灌,大家见过的举手!”几乎没有举手的同学。
在走亲戚的时候,我见过滴灌,就在我们当地的麦田中。麦苗成趟的麦田中,随着一趟趟麦苗铺设了输水用的细管道,在靠近麦苗植株的地方,管道都有一个出水小口。只要管道里一有水,那么管道里的水就通过这个小口,直接浇到麦苗的根部。
我这样说着,就在黑板上迅速画出一簇簇的麦苗,在整趟麦苗边上画了一条粗线代替管道,靠近麦苗的地方画了一个小圆圈。学生听着我的讲解,看着我画的示意图,立即表示说明白了。
我说滴灌,就像是到医院里打点滴。打点滴,是药液直接进入血管;打点滴,就是让水直接浇到农作物根部,达到了农业用水效率的最大化。这种效益最大的农业滴灌,也达到了节约用水的最大化。
有些同学,看到我几笔画出比较形象的麦苗情不自禁的感到赞叹。我也觉得自己近四年来,利用周末坚持学习绘画没有白下功夫。在这简单的几笔背后,是我临摹《芥子园画谱》中山水树木的结晶。
地理助力文学写作
很多同学喜欢写作,我手写我心,几乎成了一种学习风尚。怎么写,让文章有内涵,是每个爱好写作的同学都关注的问题。
可以写有趣又有意义的人和事,这需要有善于发现身边真善美的眼睛,而且需要用文字将这些真善美的细节展示出来。另外一种途径,或者是夹杂着写人叙事,将相关的山水人文风光描写,就需要用到一些地理知识,比如河流山脉土壤水资源和气候等知识。有了这些人文和自然的融入,文章内容也就有了自然和人文的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文是从利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完善提升得到的。
我讲了自己写作,但是总是偏于空洞。做了地理教师以后,在写作中渗入了一些地理方面的自然和人文知识,让自己的写作有了一定的突破。比如《耙杆岭》《虎头山》和《伏天的雨》
等散文,先后发表在《淄博晚报》和《淄博声屏报》上,就是得益于对对生活和生产有关的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一颗石子扔进沉静的湖水,会泛起层层涟漪。这种小故事,会让学生在某个沉静下来的时候思考,从而想出一条更好学习成长之路。
就像是品茶,大口大口的喝,只是解渴。慢慢地静静地品,才会让自己生活工作和学习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