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351:教师个体成长文化建立
(2020-11-22 13:40:35)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351:教师个体成长文化建立
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专业成长一样,没有一种抽象的教师成长,都是具有不同性格学识能力的教师成长的总称。作为一名教师,要实现自身专业成长,需要建立立足学习和实践基础上的一系列文化支撑。
首先,是文化的自信。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一种自信的文化,很难有自身真正的专业成长。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环境中,每个文化都有其优势和不足,教师要建立文化自信,首先要立足自身成长实际,却选取适合自己成长的文化。
一个人的某些天赋,某些情绪念头言行上的特点,很难一下抹去,这就是每个教师成长的基础。或者有利或者不利,都要正视然后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这就是自信的文化。这种文化首先是一种关于个人修养的文化,首先做一个好人,其次才是一个好教师。做一个好人,需要一种文化支撑。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医兵等,从人生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一个人的成长提供了一种总体构架上的文化支撑。比如让人有了一个高度,可以登高望远;有了一种自己判断甄别是非善恶美丑的基本能力;有了一个中学习优秀他人做最好自己的基本方式方法途径。拥有了这一切,同时又具有兼容并蓄其他优秀文化的情怀和能力,那么一个人的文化自信也就建立起来了。
作为一名教师,这种文化的自信,还体现在专业知识技能艺术的学习上。作为教师,曾经学过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洋思教育、杜郎口模式、生本教育、学案导学等多种教育模式和方式方法理念等。这些模式或方法理念措施,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模仿学习,很难保持一以贯之,也就是呈现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纷乱局面。这对于一个教师成长而言,是食而不化。每个教育模式方法途径,都是处于教育教育教学的器的层面上,桎梏于这个层面,就是对自己成长和学生培养的不负责任,努力学习每个模式或思想理念中的精髓,完善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艺术,就成了每个教师的一种文化自觉。这些模式或理念,都有共同之处,就是尊重学生成长客观规律,尊重自身和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更好成长。
这些模式,学校大力推广之后,不再刻板的检查教师落实情况了,我肯定的说,在我的教育教学中,都有这些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子,这些优秀的文化理念和举措,都成了我教育教学人生的一种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在形式上,与最初学习的样子有些不同,但是内在的文化却是一以贯之的。
其次,是反思践行能力。记得孔子敬佩的卫国大夫蘧伯玉,从二十岁开始每天反省自己,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仍然十分感慨:自己过去的四十九年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说了很多错误的话,做了很多错误的事情。
作为一名教师,一般才参加工作的三五年内,是比较注意反思自己的。也很少有人想蘧伯玉一样,坚持天天反思。当然少数坚持天天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的教授,一般坚持三年以上很多人成了名师。这样的例子很多,每个教师都能举出一些自己知道的人和事。
为什么真正落实的少呢?
首先,一个认真的天天反思的教师,必须是有文化自信的教师,其次是不断学习的教师。这是反思的基础,一个人云亦云的教师,一个不再坚持学习的教师,反思就没有文化动力,就没有新鲜血液融入。
读一本书,像优秀教师学习,每个教师都能做到。但是将一本书读成一种生命成长的阶梯,将学习优秀他人渗透到每天中,却很少有人做到。一个是时间问题,再就是阅读的深度高度和广度不足的问题。
我们讲的反思,实际上最简单易行的教育教学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教师走出教育教学倦怠的途径,就是引导教师走向教育教学反思之路。用朱永新老师的话说:读书就是站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巨人肩上,学习优秀他人就是站在比自己优秀的人肩上,做最优秀的自己就是站在优秀自己的肩上。这种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头脑中,不仅仅是停留在话语中和文字中,而是教育教学实践的切磋琢磨,和在此基础上的不断自我完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