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340:品诗歌,学地理
(2020-11-18 10:14:50)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340:品诗歌,学地理
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从“关关雎鸠”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诗歌,中国诗歌的长河源远流长。中国诗人,秉承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文化传统,在他们的诗歌中,不仅融入了当时风俗民情,更融入了大量的地理知识。
下面,我们选取大家熟悉的诗歌,品味一下其中的地理知识,让我们的地理学习之旅,不仅有认真面对眼前的苟且,也有诗歌和远方在召唤着我们努力前行。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反映了山下和山上气候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反映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是我们那个地区的天气或气候,这个时节那里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在甘肃省,为什么春风到不了那里?这里的春风,是指春天的风吗?地理上一般称为什么风?
4、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句话,你想到哪里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山区地带?
5、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是哪里风俗民情的写照?那里的气候类型是什么?特点是什么?这种现象说明,那里的什么温差大(是昼夜温差大还是年际温差大)?
6、不管是东北风还是西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这句歌词,反映的是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的自然景观特征?为什么?
7、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里描写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观,这条河是什么呢?这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欣赏这句诗歌,想一想胡地以畜牧业为主还是种植业为主,阴山与大兴安岭一样是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也与多少毫米年降水量大致一致,也是季风区和(
9、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得穿棉。这句谚语,显示太阳直射点,随着秋雨的增多,离我们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这时候的雨带是向北移动,还是向南移动?也就是说,这个时候,降水量越来越集中在北方地区还是越来越集中在南方地区?
10、我们一起欣赏毛主席词《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我们先明确一下:五岭,就是地理上的南岭,位于江西湖南和两广之间,也就是红军是从江西井冈山出发,后来经过湖南两广达到了云南,然后渡过金沙江(长江上游),然后强渡大渡河(岷江支流),到达岷江上游岷山,从这里翻越秦岭,到达陕西省北部延安。应该注意的是,诗词中出现的地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仅符合长征时期红军的行军路线,更与各个山脉和河流所在的位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一个地名顺序上的混乱,都会降低诗歌的可信度和质量。
希望这种品诗歌学地理活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地理热情,多一个学地理的渠道,更好挖掘学习潜能,养成一个结合学习生活和生产生活实际学地理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