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2314:支撑我生命的经典文化
诵读经典快十七年了,经典浩如烟海,怎样读读什么有什么作用,可能是每个喜欢尝试诵读经典的人所关心的问题。
有人说,经典就是讲了人人心中想的东西。每天每个人都要面对许多人和事情,如果浩如烟海的经典弥漫在我们心中,我们还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吗?
很多时候,我常用经典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经典文化对我的影响。比如《论语》读我的影响,就用“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一句。
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回顾自己近五十年的人生,都是在“怨天尤人”中度过的,或者说“怨天尤人”没有真正从自己的生命中去根。我在小学初中,最不怨天尤人的时候,我的文化课成绩,几乎保持了近八年的经常的名列前茅。可是,随着初中之后,我慢慢潜滋暗长了怨天尤人的思想,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影响桎梏了我的数十年的人生。
这种“怨天尤人”文化,在一个《不赖我》的小品中,说得非常形象生动。不管出了什么问题,都推得一干二净。剖析这种文化,就是一种能力不足又不愿意虚心学习的表现,也是一种缺乏包容情怀的体现。俗话说,有格局有情怀,才有成才和展示的舞台。怨天尤人,就是把自己成才和展示的舞台拆除了。
记得魏书生老师作报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领导布置工作,有一百斤的担子,也有二百斤的担子,你都能承担起来,你会选择哪一种?当时我心里话: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挑一百斤的担子,谁愿意挑重担子自讨苦吃,那简直是傻瓜。可是听了魏老师的分析,我知道自己的想法比傻子更傻!
魏老师说:我会选择挑二百斤重的担子。为什么呢?我挑两百斤的担子,比挑一百斤的担子,更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另外,我真的挑好两百斤的担子,也同样会赢得领导和同事们的敬重,因为有作为才更有地位。前者是一个更好学习锻炼的机会,后者是一个提升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错过了两个更好成长的机会,难道工作中拈轻怕重是一种有智慧的表现吗?
道理明白了,关键是落实。当一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后,真正践行的机会需要每个人创造性的把握。比如我吧,明白这个道理后,才发现让自己展示“挑重担”的机会并不多。我在明白“挑重担”的真正内涵后,开始寻找这样的机会。作为担任过地理课的教师,我发现很多人对地上的废纸和随便丢弃的塑料袋都不会主动捡拾起来。于是我给自己加了这样一个“重担”:捡起地上的废纸和方便袋,扔到附近的垃圾箱里。
有些人会说,捡起废纸塑料袋,怎么算是重担呢?一开始,本来倒了油瓶和不扶的我,在大庭广众之下第一次捡拾,我感觉比搬起一块一二百斤的巨石更加沉重。当时我涨红了脸,身上竟然微微出汗。第一次如此,等到我第数千次弯下腰捡拾的时候,我已经非常欣赏这个过程了。
有人说,你这是什么勇挑重担,分明是不务正业抢了环卫工人的饭碗。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我也意识到了,所以我只是在一些没有划定卫生责任的地方捡拾。为了做回提升完善自身综合素质的正业,我坚持捡拾废纸的同时,坚持了每日诵读经典,数年下来,我数千次弯腰捡起上万片废纸或塑料袋的同时,诵读了数百万字的名著,做了一百多万字的读书札记,背诵过了五六万字的经典。我告诉同学们,我每天捡拾的是金子——文化素养中的珍宝。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前面两句和后一句是相辅相成的。下学上达,就是努力学优秀他人更好做事,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行境界,包括悲悯情怀和人生智慧的积淀。下学,具体而言,就是虚心学习各种利他的各种知识技能艺术。上达,达到更好服务他人社会的目的而不桎梏于形式。
一开始诵读经典,我的目的并不纯粹:我是为了更好的炫耀自己有文化,炫耀自己可以妙笔生花。看着读着抄写着背诵着,我逐渐感悟到经典文化在引导激励我更好做人做事,并通过深入具体细致入微的探究,慢慢走上一条凭借读写感悟践行,走上一条好书相伴更好成长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