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2312:走出师生情绪共生

(2020-11-08 14:58:44)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2312:走出师生情绪共生

作为一名教师,经常遇到这种状况,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学生怎么也不顺眼。这个时候,会莫名其妙地批评学生,学生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真的顽皮起来。这时候,让心情不好的老师觉得自己没有冤枉学生,学生也往往感到窝火和莫名其妙。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状态不好,或者随便或者不够专心,教师的状态也变得消沉起来,找不到自己最好的状态了。

看了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我终于明白了,是老师自我情绪没有达到一种自我完善提升状态,与学生的一种类似状态产生了共鸣,此刻两种情绪中的负能量产生相互引发,达到了一种不可收拾的境界。

不仅师生之间如此,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常常出现这种状态。这是一种不良情绪的泥沼:双方自身的成长能量,各种客观的成长资源,都被这种情绪共生的黑洞吞噬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理且委屈,在怨天尤人中每个人都得到不到成长,反而破坏自己和对方成长的良好状态的形成。

如果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优秀的自我,一个不优秀的自我。这种情绪共生,也会在这两个自我之间展开共鸣。这种情绪共生的结果,就是优秀自我的沉沦,和不优秀自我的恣肆妄为。我们常常把以上状态,称之为自暴自弃或妄自菲薄。

笔者在这方面有很沉痛的经历,不管是做教师或是做家长,都曾经步入情绪共生的泥沼。之所以说是一种泥沼,就是你越想抽身于这种不利境界,甚至是越陷越深知道自己完全“沉溺”。是经典诵读感悟践行,是学优秀他人做最好自己,是学写教育教学叙事,是师生互助文化与制度,帮我一步步走出这样的泥沼。这个过程,像极了爬雪山过草地。

经典诵读感悟践行,帮我从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角度,正确面对认识梳理自己的情绪。其实,古今中外仁人志士,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他们用优秀的文化化解了这种情绪。我曾经十几遍抄读《论语》等经典,对其中的话语境界和觉悟,达到了烂熟于心的境界。每次哪个方面出现了问题,我都对应相应的条条框框,就像是一辆汽车,出了问题,我就像是一个修车师傅首先判断哪个方面出了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制动措施,避免错误或失误的进一步蔓延。继而,我会通过诵读《地藏经》《楞严经》等,具体审视情绪针对什么事情出了问题,进而发现出现问题的情绪细微处的疏忽和歧途,同时发现这种情绪中的那种正能量和一些可取之处,于是有了因势利导和扬长避短。这个时候,离不开榜样的力量和优秀文化理念的引导。学写教育教学叙事,一般会客观直观形象的展示心路历程,明明白白梳理事情和情绪发展变化的原委和走向,为今后的自我完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人,各方面的能力有限,所以常常产生为难情绪:比如上课,比如面对生活工作和学习上的其他问题,比如面对学生的不在状态和各种不良习气。我常常让自己浸润在经典中,《地藏经》我时时翻阅,让自己的情感思绪都始终受一种悲悯和智慧影响着,时时处处清理着情绪中的不良诱因,让情绪变成一种不可多得的正能量,一步步在战胜艰难险阻中登攀前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