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266:希望教室里有个“图书角”
(2020-10-19 11:21:13)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266:希望教室里有个“图书角”
新的教学楼用上了,白板用上了。教室后面,如果有个图书角就更好了!
紧张的学习之余,或者课外活动回来,可以捧读一本书:或自然的,或人文的。总之,除了课堂上学的,课本上和教辅上有的,我们可以通过这种随便翻翻看的阅读有新发现。因为十二三岁的年龄,就是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的年龄,就是一个新的探索之旅的开始。
我是一个五十五岁的教师了,我还是喜欢看书。虽然我喜欢到网上搜索自己需要明了的知识,但我还是天天背着一个背包,包里总有一本我可以随时翻阅的心仪的图书。背包里的书是常常更新的,每个月都会换一本新的。
我的头脑里,还有古今之外好几本经典的精髓,我常常凭着诵读,将这些精髓与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两相对照。我还有我近十年一直坚持反复阅读的经典,他们就像是我的心灵导师一样,时刻引导激励并呵护我成长。经典中的精髓帮我一以贯之,书包里常常更新的书籍,让我对这个世界保持着足够的好奇,让我保持着足够的探究和学习能力。悲悯和学优秀他人做最好自己,自我完善提升,更好服务他人利益社会,就从这点点滴滴的努力学习感悟践行开始。
一个知识点和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一个介绍科技和人文精髓的短文,都会让我怦然心动:如同一缕清新的空气,如果一次锻炼健身,如同一次与好友的交谈,如同一次突发奇想的思维之旅。
我让同学们在月考订正后写分析,一个同学只是写下这样几个字:“我写寂寞”。不久,我在这个同学的教辅作业本上,看到天书一般的写写画画。我知道,自己虽然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学生的心思我不懂,每个人都有一个奇妙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的辽阔和多姿多彩是我无法想象和联想的。我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在作业上乱写乱画,可以让学生写下几句看起来比较像样的试卷分析。但我知道,怎么好的分析,代替不了更好的行动——因为朝向美好的行动,才是最美的语言文字。
让这个同学,从一本好书中找到心灵的共鸣,有了一种情感、知识技能和艺术的相伴,学生的成长就会不寂寞。很多好书的作者,不管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他们也有一颗独孤寂寞的灵魂。他们在孤独寂寞中,没有变得沉沦和无聊,而是在人类了解自然和自身的路上,进行了一段孤独的灵魂之旅,于是人生路上,就多了一个个洋溢着智慧力量和悲悯情怀的灵魂。
课堂上,我常看到有一个或几个同学眼神是游离的,抽查掌握情况也是不尽人意。他们容易走神,他们常常行为上开小差。
记得有个同学,转到体校学习,适应不了体校训练又转回来了,文化课学习更加学不进去。他无聊地挨着每一节课,实在耐不住了就“骚扰”一下身边的同学。老师管一管,他就朝着翻白眼;同学惹着他,他更是像一头发怒的狮子,用拳脚发泄着他心中不知道哪里来的怨气和不满。直到有一天,班主任给他开了一个阅读的绿色通道——他可以在课上安静地读课外书!
他翻遍了班级图书角的所有的课外书,然后到图书室借书。他沉浸在书中似乎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课上如此,有时课下也如此。老师同学们都说他变了:每次借书还书,他都微微向老师行鞠躬礼,借阅图书用过的笔和登记本,都规规矩矩的放到该放的地方。
当别的同学忙着准备迎接小中考时,一个从不写作业的同学,觉得实在无聊,试着借书来看。老师建议他每读一本书写一百字的读后感,他挠着后头感觉很难。在老师的引导鼓励喜爱,他选择了学着写并坚持着,写到近二百篇读后感,最后几篇每篇都超过了二三百字。
我希望教室里有个图书角,同学们可以随时走近另一个精神文化的家园。一个图书角,不会改变一切,却可以给学生的成长打开另一扇窗,看到一个更加辽阔美好助力自己成长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