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263:巧取舍,助力教学“气候”
(2020-10-18 21:04:44)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263:巧取舍,助力教学“气候”
第二章中国的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这一部分内容,我一般简明扼要讲解,至于理解基础上记忆,则融入以后的具体问题中。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潜能逐渐形成“气候”,才是根本所在。因此,时时处处,以挖掘学生的热情和潜能为核心或者主要线索。
“温度带”与生产生活融合
上节课,教学到《气候》部分,开了个头:《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给学生留了这样的作业:
熟记各个温度带名称分布以及农作物的熟制。
寒温带,在黑龙江西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纬度高,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凉爽,不适合种植农作物。
中温带,东北大部分,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部,一年一熟。
暖温带,辽宁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甘肃省、陕西省、山西省和河北省大部分,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北部以及山东省的全部,一年一熟,主要水果是苹果和梨。
亚热带,一年两熟,主要水果是柑橘。
热带,一年三熟,主要水果是香蕉和菠萝。
青藏高原区,一年一熟。
讲的时候,至于与省级行政区的练习部分,可以忽略,因为强塞进来效果不好。以前的教科书,就是有相关的内容。现在这部分内容没有了,也是给予教师课堂教学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
把握“454”,学会用图分析
所谓“454”,第一个4,就是四个图,即降水空间图和降水季节(时间)分布图、降水年际变化图和干湿地区分布图;其中的5,就是五条等降水量线,以及他们的分布,分别是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东南沿海;一条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下秦岭和淮河以及青藏高原南部;一条是与大兴安岭重合的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条是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条是主要在塔里木盆地的50毫米等降水量线。最后一个4,就是四个干湿地区。
完成分析内容: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什么?学生自己总结或看书找出答案。雨季开始和结束的早晚,南方与北方有什么不同?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大还是小?干湿地区的降水量大致范围和植被分别是什么?干湿地区的的分布仅仅与降水量有关吗?还与什么有关?比如东北,比如宁夏回族自治区。举例说明。托克逊降水少的原因,火烧寮降水多的原因?降水与我国北方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和农作物关系,举例说明。
探究分析有详略
看课本40-43页,看四个图,完成读图分析即可。
看2.24图,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
看2.25图,说出我国高原山地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的原因,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和不同的温度带。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一部分,纬度因素,越往北纬度越低,复习跨纬度广,最北端是温带季风气候,最南端是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南侧降水多北侧降水少;海陆因素,主要讲回归线穿过的亚欧大陆西部与东部的不同。
这部分内容,可以省略不讲,重点放到后面慢慢渗透着。因为这里面的地理逻辑,确实很难讲,讲了学生也很难接受,给教师和学生容易带来一种教学的沮丧感。
有时候,一种战略上的撤退有时也是更好前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