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233:利用情感共鸣,走出成长误区
(2020-10-04 17:35:49)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233:利用情感共鸣,走出成长误区
不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艰辛,不让他们参与家务,常常导致父母和子女乃至师生之间缺乏情感共鸣。这样的孩子,一般缺乏感念,最终影响的是孩子品行的提升。
一、 辛勤劳动的情感共鸣。学习是一种艰辛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积极参与的热情,需要调动全身各种神经细胞的积极参与。父母虽然赚钱养家非常辛苦,但不让孩子感觉得到,怕孩子有负担压力,孩子很难产生一种与父母情感上的共鸣,很难在学习这种艰辛的脑力劳动中全力以赴智慧面对。
记得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一段时间课上学习非常消极。向家长了解情况,知道家长工作非常辛苦却不让孩子知道,在花钱上尽量满足孩子要求。我给家长出了一招:“在看似无意中,让孩子知道家长赚钱养家的不容易,你们的孩子会变得懂事,不用催他也会知道更用功的学习!”家长按照老师说的做了,两个学生都有了好的转变。
二、 相互帮助的情感共鸣。很多家长,把家务全部承包了。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孩子大了,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孩子却不知道主动帮忙,还发现孩子看书写作业也同样很懒,于是抱怨孩子太懒!
走出这种困境的办法,就是发觉孩子主动参与家务的意愿,对每次做家务中表现出来的进步及时表扬,养成一种与家长互助合作的亲情关系。这样的孩子,在班集体中,也会积极参与体力和脑力劳动,积极参与师生和同学之间的互助互动。
三、 认知评价的情感共鸣。认知活动和自我评价活动,伴随着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一个人要想更好的成长,离开正确的自我认知评价,犹如建设高楼大厦没有打下好的根基。如何形成一种正确的认知评价并成为日常行为习惯呢?家长或教师,积极引导激励至关重要!。
有一种说法,叫家长或教师陪着学生成长。也就是家长或教师在引导激励学生中,起着学习中的首席的作用。首先家长或教师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从而树立一个学习优秀他人做最好自己的表率。家长或教师,把这种率先垂范渗透到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层面,自然起到一种榜样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鼓励孩子或学生也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自我认知评价,比如找出自己在自信、自律、助人、劳动、艺体等等各方面的优点和不足,找出可以改掉的缺点,制定出自己扬长避短的措施,并定期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种认知评价活动,因为有家长或老师的带头,容易引起一种情感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