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217:文化基因与模仿
(2020-09-26 22:20:58)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217:文化基因与模仿
——读《园丁与木匠》有感
文化基因
“菩萨和圣人的课题是:爱人和爱子,这可能比功利主义哲学家所倡导的将个人利益最大化更难实现。但至少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更温暖、更吸引人的理想。”(摘自《园丁和木匠》第85页)
我从儒道释典籍中,找到了一些朝向这种美好的文化基因,希望成为这种文化基因的承传者。努力通过学写教育教学叙事,在小事和细节中努力完善提升自我,努力让这种文化基因成为生命载体的一部分。
简要而言,如《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如“圣人无私故能成其私”《论语》中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君子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上比”“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楞严经》中的“四大清净明诲”和“五十阴魔”以及《地藏经》中的“地狱不空我是不成佛”情怀智慧和力量。
教育教学是一种知识技能也是一种艺术,但她首先是植根于悲悯情怀这片沃壤上。而且这种教育,首先是教育者接受教育,在努力促进自我完善提升的基础上,将这种努力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环节和细节,投射到自己教育对象的内心世界和情怀中去,并给予一定的浸润和影响。
完全做到这些是非常难得的,但是我们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每天多努力一点点,在小事和细节中。我们坚信:日行一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日行一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这一善,比如洒扫庭除,如改善自己的情绪念头言行,比如在诵读经典和关注学习周围优秀他人中,让自己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模仿的学习意义
很多孩子的成长,从模仿开始。这种模仿,可以说从生命诞生那一刻便开始了。
从模仿一个细节开始:一句话,一个手势,一种表情,一种仪式。在这种模仿的背后,是多种神经元参与的综合脑力劳动。这种模仿,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照搬照抄。这种模仿,也是像极了书法家临写字帖,像极了画家临摹名画,像极了修行人的诵读经典中禅修,像极了达芬奇的上千字画蛋中实现的那种境界上的突破,像极了居里夫妇在千万次实验中发现了镭射线。
这些孩子或者学生的模仿,不仅在细节和小事上惟妙惟肖,而且直接通达家长大人或教育者内心世界的种种。这种通达,甚至明了了教育者也没有意识到的所在。
不管我们教授一个单词、一句话,都不要看成一种简单的模仿。不是复制粘贴那么简单,虽然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习惯了这种复制粘贴模式。
一个学生,高高兴兴的重复写一遍两遍乃至N遍作业,与被逼无奈的抄写是截然相反的两件事情。前者有学生的热情和潜能的被调动,后者是学生被逼无奈的应付。前者让学生走向学习的王国自由驰骋;后者让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和绝望。
不将教或学那些看似不太需要理解的东西看做简单,是一种教育常识。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这句话,不仅是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教师。
那些在各行各业做出卓越成绩的,不过是更多倾注了自己的热情和潜能,在看似简单重复的事情上,进行了更加精致的探索完善和提升,在看似简单的事情上,进行了有意义的坚守并不断努力前行!
我希望自己,在这些事情上,更多对学生说的是:不错!继续努力会更好!每个学生,都可以说,我今天又多进步了一点点。热情和潜能,我们一起来呵护。成就和梦想的路,我们一点点开拓和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