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216:没有抽象的学生,于是——
(2020-09-25 21:59:12)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216:没有抽象的学生,于是——
主持与教育的艺术
今天看一个文艺演出,观众非常配合主持人,或者喊“好”!或者热烈的鼓掌。再仔细细想,主持人的能力水平或艺术,在于善于把握观众的情绪,把这种情绪在特点的场合以一种比较和谐优雅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个时候的主持人,像极了一名教师,去无法创造什么不具有的东西,他引导激励观众的一种情感思想理念给予恰如其分的表达。
研究透观众和自己,这是一个主持人的必修课之一。作为教师,也有相类似的必修课,就是研究透师生的教学相长。
开学快一个月了,新接了两个初二班的地理教学任务,至今觉得不顺手。第一节课像学生坦言,要记住每个同学名字等的宣言,至今在艰难的落实中。记得一夜里凌晨,我突然睡不着,起来读经顺便识记学生。看着学生一年前的照片,记忆这个学生的名字。从凌晨两点到四点,一个班的学生姓名都记住了,看着照片。
这种记忆方法,开始于四年前。那是为了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必须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因势利导。随着复习深入,记住班集体的平均水准已经没有多大意义,针对性强的关注指导,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善待。为了记住学生的姓名,我将学生的学籍照片拷贝在手机上,走在路上看,偶尔想起有关的事情来看。把每个学生状况把握的到位了,也就算是真正了解学生了。
现在背学生,有很多不利因素:初二的学生,不像是初一的学生喜欢围着教师转,你可以通过几个比较亲近的同学,对其他同学来一个更多的了解。不像初三备考,学生比较依恋老师,相反学生对教师的这种亲近举动有些抵触心理。这个不愿学生,每个到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类似的举止。
我通过两次作业点评,让名字与作业挂钩。这个姓名,属于哪个学生,我只有靠背照片了。看着照片,结合看作业和课上课下了解到的情况,我为每个同学写了十几个字到三十个字之间的状况简介。
在故事中了解学生
教室里,几乎同样的坐姿、同样回答问题或沉默的方式方法,作业中大同小异的错误和问题,都在告诉我要真正更多了解一个学生并不容易。
想到一次去实践基地,一周的时间了解学生状况,超过了一个学期甚至是一年。那是因为,与学生朝夕生活学习在一起,有了更多可以从中看出学生状况的故事,随时都在发生着。
于是,我在课间操时,尽量在校园里打太极拳,顺便观察自己学生或其他学生的一举一动。这种状况下的学生,表现比课堂上更加随意,与同学之间、自己个人的一些喜好,都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可以通过与这个同学在一起的人,间接推断这个同学的情况。
这个办法,也有点间隔距离。
干脆,我利用与学生在校园里偶遇的机会,进行直接的采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兴趣爱好!
王昊炜,一个经常喜欢跟着课代表来到我跟前的同学。这次,我招呼他和与他一起的两位同学:孙明浩和陈兴南,一起老我跟前。一次探讨了经过黄河与长江干流的省区名称,以及相应的简称和行政中心名称。同时,认识了一个学籍照片上没有的孙明浩。从一举一动中,我了解了除了知识技能以外的学生行为习惯信息。
得益于这个事情的启发,我想起让学生到阅览室拼接中国政区图的办法。中午,我提前十分钟到校,准备好拼图中的教具,等着学生从我身边走过。当我几乎绝望时,看到孙跃启和陈在成、丁俊超、王梓鹏、张成福、王赞童、张成梁和孙梓硕,请他们到阅览室做拼图游戏。
“老师,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你叫别人去吧,他们有些在那里拉闲呱呢!”
于是有了三组学生的拼图,有了丁俊超和王梓鹏一分二十秒拼图完成的记录。有了孙梓硕等的善始善终,也看到了李迎旭等的“可以了”——当时拼图没有完全放回塑料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