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2177:初二地理课教学思想
大概是两年前,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每天给学生出一个地理思考题,让学生走出地理就是死记硬背的误区,走向看图分析思考表述探究的正道。
一些什么样的地理问题呢?既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又能巩固拓展所学的知识。这个时候,我才觉得自己有很多知识结构方面的缺憾。
热情问题
今天,我突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同一条经线上,一个纬度跨越的实地距离是110千米。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结果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这里面,涉及到每条纬线长2万千米,大约是赤道周长四万千米的一半。每条经线,跨纬度180°,南半球90°北半球90°,每个纬度所对应的纬度弧长是相等的,由此可以计算出2万千米除以180等于110(111)千米。
对于赤道长或纬线经线的不同特点规律,也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然,思考这个问题,不仅仅用书本上或老师讲的知识,需要对于课本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探究,也就起到了更好理解记忆的作用。
学着找”北“
有个俗语,就是找不着北了。
秋分以前,太阳从东北升起到西北落下。教科书上这样写着。我每天就进行观察,发现太阳从东北升起不错,却是从西南落下。
教科书错了,肯定不错。是我的观察出错了,太阳明明就是在西南方向落下的。
百思不得其解,我在这个地理问题探究中,真正到了找不着北的状态。
猛然间,我想起生活区的人们,曾经在一段时间有过议论:我们这里的房屋,不是正南正北。我幡然醒悟,我就是以当地人说的房屋确定南北的。
北方究竟在哪里呢?我在同事帮助下,在手机上下载了指南针软件,很快确定正北的方向。
这种探究,也解决了我另一个困惑:根据地理教材上的知识,每天正午12点,站在太阳下面,人的影子朝向正北。根据我的多次观测,正午十二点的时候,我的影子却是朝向西北的。有了指南针的帮助,我才明白我所为的西北,正是正是正北方向,只是习惯性的认知导致了我一种错误的判断。
有了这次探究体验,我也让同学们参与进来。
中午多数同学都在学校食堂就餐,吃过午饭走出食堂的时候,大约就是正午十二点。
我首先提问学生:正午十二点时,太阳影子朝哪个方向。一般同学们都能正确回答:正北。
然后,我让同学站好,让他们看自己的影子朝向什么方向。这个时候,同学都迟疑着不说出口。我顺着同学们的心思说:太阳影子是不是朝向西北?
“嗯嗯!”同学点点头,带着与我同样的困惑。
“你根据什么说,太阳影子是朝向西北呢?”
“学生指着教学楼和办公楼,说‘那是北’。”
发现学生犯了与我同样的错误,我用指南针测定的方向,帮助学生确定了真正的北方,一切疑惑随之消除,相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得到了巩固和提升。
其中有个同学回家后,觉得这件事非常有意义且有趣,就告诉家长:“地理老师,今天帮我找到正北了!”
家长在线上告诉我这个消息,我高兴了好一阵子。这是一个对地理问题识记非常抵触的同学,这种探究活动,让本来死记硬背的知识,通过实地观察测量推算得到了灵活运用,还破除了一个习惯性的错误认知,让学生对类似的学习和探究活动产生了兴趣和积极性,这不是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