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纸质媒体发表 |
NO.2145:我的“师傅”是后浪
“师傅,接下来我们怎么复习更好?”五十五、六岁的我,正在向比我小十一二岁的孙翠苗老师请教。
“我觉得……”我们的集体备课就这样开始了。
孙老师怎么成了我的师傅呢?这事得从四五年前说起。
拜“师傅”缘起
2016年暑假以后,原本教初一地理的我,跨越性调整到给初三结业班上课。
一听到这个消息,我有点懵了。我已经六年不送结业班了,初一初二的教材都已经做过多次微调,六年前的经验很多都要“归零”。
51岁的我,面对新的任务和问题,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我的好搭档文综组学科主任孙翠苗老师,开始做我前行的“向导”。
这样,我常常到孙老师办公室请教问题,坚持先听孙老师一节课再上自己的课!不仅如此,我还多次向我学生坦言我向孙老师学习的过程。有时学生问我问题,我拿不准怎么解答更好,就告诉学生:“我课下找孙老师请教一下,再给同学们答复!”有时,我鼓励学生直接向孙老师请教。学生并没有因此觉得我无知,反而对问题探讨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一学期下来,我整整坚持听了孙老师近六十节课,每节课都有3-4页纸的听课记录。这样的听课记录本,我一学期写了四本。后来,每次看到这些听课记录,我心中就充满了一种学习的勇气和力量,许多美好的回忆也常浮现在眼前。
“因为有赵老师听课,我上课时虽说比较随意,也要精心准备一下!”事后,孙老师这样守着我和同事讲。孙老师是一位连续六年送结业班的优秀地理老师兼班主任。
每次课后,孙老师或者帮我捎回座位,或者解答我提出的问题,或者说些教学计划安排……孙老师将自己多年经验所得倾心传授。
每次听课,我都提前几分钟到教室,课后孙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我也留心细节。孙老师与这个班相关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我都观摩学习探究。
有人问:“赵老师,您听孙老师的课就是听哪是复习重点吗?”
“对啊!”我答应着,但这肯定不是全部。我更多从孙老师的课堂上,感受学习她的教育情怀和智慧
“后浪”助我行
给初三同学上课,一起迎接结业考试,不仅我压力大,精力体力和自信心我也明显感到不足。
向孙老师学习,反复揣摩名师视频,努力构建自己的优质课,成了我朝思暮想并努力落实的事情。坚持追随叙事者共读,通过书本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取经,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视角审视引领自身成长。我每天学写叙事教育教学叙事,关注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悲悯情怀,不断提升自己引导激励学生的技艺。
作为最年长的教师,虚心拜年轻老师为师,也得到了周围更多年轻教师的鼓励和支持。
级部主任董老师,在我的日志后面留言:“赵老师细心认真,对学生负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同事苏老师,她看了我的日志以后,给我点赞:“文章中,满满的正能量!”苏老师抽空就向人介绍我的教育教学日志,后来有更多老师同学乃至家长关注我的日志。
一开始上课时,我因为气虚,只能双盘着腿讲课。班主任宋老师,特意关照学生帮我在讲台上备好坐位。
当然,给我帮助最大的还是我的“师傅”孙老师。一学期里,我向她请教不下一百个问题,有知识方面的,有引导激励学生方面的。她作为班主任事务性工作较多,但每次遇到我请教问题,她总是耐心细致帮我解答。有时看我信心不足,就鼓励我;发现我疏忽了什么,就主动提醒。孙老师知道我视力不好,每次阅卷都尽量让我少阅一点。孙老师知道我不善于使用电脑设计教案,就将教案打印好,让我直接在上面进行第二次备课就行。
李敖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作为前浪的我,却明显感到来自后浪的绵绵不绝的智慧和力量,感觉到沙滩的温柔,感觉到重回大海的波澜壮阔!
备注:此文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时间为2020.12.16,“教师成长”版面
上面有错误,第一句,应该是五十一岁的我而不是五十五六岁的我。这是我的错误,给编辑和读者带来困扰了。向大家说一声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