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2083:儿童悲悯情怀的培养(第六章)

(2020-06-23 10:05:53)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2083:儿童悲悯情怀的培养(第六章)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在教育教学追求效率质量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师生的心灵,确切地说是忽视了对师生悲悯情怀的呵护与培养。

当我们追求良好习惯和好学习习惯的花朵姹紫嫣红时,却忽略了这些花朵植根的土壤——师生的悲悯情怀,和建立在这种情怀基础上的智慧与力量。

《儿童的人格教育》第六章《社会情感及其发展障碍》第93页,就人类而言,培养社会情感最重要的阶段是幼儿和儿童时期,因为此时他们最无助,并且成长缓慢。

这就是我们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者,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还是关注教育的其他人士,都不得不经常尴尬的面对种种表现怪异的神兽熊孩子。这个社会制度的制定和发展,为他们的成长提出了制约,但是并不排斥他们种种富有特色朝向美好的成长。这种不可预见性,也许就是教育需要经常面临的苦难挫折,也是教育艺术令人神往的魅力所在。

同时,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还是有志愿有责任参与教育的同仁,首先完成自我的完善提升教育,当然提高对学生或孩子的教育水平,也是自我完善提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3页,任何伟大的成就,包括人的能力发展都是在社会生活的压力下朝着社会情感的方向完成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神兽熊孩子是不断唤醒引导激励我们更好成长的人。看到这一点,与“神兽”“熊孩子朝夕相处担负教育责任的人们,就感觉自己生活在天堂,反之则是生活在渴望迅速逃离的地狱!

由于家长或者其他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替孩子过度承担了来自社会生活的压力,让学生缺失了这种责任担当意识,缺失了人生完善提升的最重要一课。陪伴而不是代替,成了影响学生成长重要他人的一门必修课。如何把握这种引导激励的分寸,做到不缺席又不包办代替非常重要。

与其将教育的压力,归因为来自于学生和社会环境的种种负能量而怨天尤人,不如从自身找原因察觉自己感知认识觉悟和能力上的不足而尽快弥补。

104页,在孩子5岁时,他对环境的态度已经确定下来并机械化,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保持大致相同的方向,对外在世界的感知保持不变。从此,他陷入了自我观念的圈套,不断重复最初的心理机制和行为。一个人的社会情感往往受他自身精神视野的限制。

这种现象,我们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影视作品中,都屡见不鲜。山能移,性难改!”“从小看苗,三岁看老!大概就是对这种认知的写照。

人的精神视野,不是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所在那么简单,而是心灵世界所感所悟,是不轻易让自己察觉且有内在规律的那一部分。

每一个学写教育教学叙事者,都在努力认知自己和学生的精神视野。当然这种认知,可能通过一件小事,通过一个细节,通过一句话或一个眼神表情,但绝不仅仅是这些表面展示的,而是其往往被人忽视的内涵,即冰山脚下存在海底的百分之九十的部分。这里有需要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挖掘自身悲悯情感和智慧力量的沃土,这里有通往人类更真善美境界的玄妙之门!

前几天,一位同事领着自己刚满三周岁的儿子到图书室看书。这是一个男孩子,没有像一般孩子那样选择看兵器一类的图书,而是选择了看有各种型号车辆的图书。交通工具,在如今是自利利他的工具,兵器则是不得已而用之的凶器,这个父亲的良好的引导和这个孩子良好的社会情感的培养,已经在这个细节中看到一种雏形了。

这位同事逢集必赶,那些家庭或自身生活需要的廉价实用的物品,他都能娓娓道来。对人文精神,他也有自己的独特见地。他对教材每个章节乃至每册书的内容都如数家珍,对各种考题了如指掌,对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不足洞若观火。他并不年长,而是一位相对年轻的教师,从他和孩子身上,我们看到悲悯情怀培养,就在日常点滴中!

所谓的悲悯情怀的养成,就是既有诗和远方,也有眼下的脚踏实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