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032:不可或缺的“人文”内涵
(2020-05-24 15:16:59)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032:不可或缺的“人文”内涵
谈一谈“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意义”!
徐文凯同学回答:“位于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少了一条“是欧洲非洲到东亚和东南亚最短航线的必经之路”。
我陷入了深思:这是一个逻辑比较严谨的同学,为什么疏忽了这一点呢?
位置特点与位置优势
关键审题:位置意义与位置特点不同。位置意义与位置优势相当。
我对此类问题的解读,就存在一种思维障碍,比如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势,我觉得背起来显得拖泥带水。现在想来,我觉得这种拖泥带水就是包含两层意思:一者地理位置特点,二者地理位置人文意义。
如长江三角洲位置优势:先回答自然地理位置特点,即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人文地理位置特点,即既有河港也有海港;通过长江干支流,联系广大内陆地区;那里有我国远洋航运的海运中枢。
我这种学科知识思维纠结,自然也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作为自己得意弟子之一的徐文凯受到影响应该是自然而然。说实在的,如果我是学生,我也会疏忽关于人文地理位置意义的表述,如果不是认真看书复习的话。
我们在中考复习中,陈述某国家和地区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半球位置等,这些表述都是一种自然地理位置意义,不包括人文地理位置意义。
马六甲海峡的人文意义,即在交通运输的意义,不包括在人文地理位置意义在内。
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
关于教材的编排,不管是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不管是综合地理还是区域地理,都显示一个规律:自然地理特点,因为人文地理特点的融入而有关注和探究的意义。人文地理特点,因为自然地理特点而需要我们尊重自然,需要我们总结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更好生活方面的经验教训。
在地理能力考查中,为了防止死记硬背,经常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元素单独挑出来提问解答。
比如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什么?自然原因是什么?
分开这两方面的特点,既有更好尊重自然特点规律的意思,也有发挥人文优势即扬长避短的作用。
“人文”正式课堂有人气的根本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有时也很感慨:去关注万里之外的其他国家地区干嘛?
随着科技、信息技术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国家和国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越来越密切。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对这种“人文”元素的解读,也是一个逐渐推进并提升的过程。作为学生,在复习中缺乏探究的激情,也就难免。
这种缺乏,不仅对于优秀学生,对于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更有挖掘的意义。
柴的学习相对积极性不高,但是我翻看了他的梦想和追求是做一名厨师。谈到某国的农业带和农产品特色以及生产特点时,我特别提问了宗,宗在我帮助下回答对了。为了激励宗,我说:“将来做一个大厨师,可要关注农产品啊!厨师准备饭菜,食材来源也非常重要!”
不管是得意弟子凯,还是相对落后的柴,都需要这种人文理念的加强,不是简单的理解基础上背过某些问题和要点。“人文”中的某些元素,才是促进学生更好探究地理学科的潜能所在。
比如昨天我备课遇到的一个问题:日本为什么多“暴雪”?这就涉及日本冬季风来穿过日本海,带来了较多的湿润气流,这是较多“暴雪”的原因。不仅是日本,山东的烟台和威海也是多“暴雪”,同样原因也是因为冬季风穿过渤海带来大量的降水,因此有了冬季的多“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