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027:举一反三缘何难
(2020-05-21 16:14:07)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027:举一反三缘何难
往年的中考题,好学生都做到了八九不离十,但是要自己循着中考的思路举一反三,的确有些难。难在哪里呢?
中考题,考察学生能力,我期盼学生像老师一样,对出题思路有一个百分之八十的了解。
我的这种了解,也是背了新课标,做了无数套中考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己达到很难,怎么苛求学生呢?
举一反三之“新”问题
学习地理知识技能,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的。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要求学习者不能死记硬背,要学会因地制宜,要学会随着变化的情况,做出一个结合自然人文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判断和表述并践行。
这些新问题,是新闻和时事热点,与国计民生有关。只有时时关注这种发展,且能将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才行。这对忙于忙碌的师生而言,常常难以做到。即使自己做到了,也是抽出了专门时间精力调查研究才会有所收获。
课程标准根本之“新”
熟悉课程标准的都知道:弱化了知识的死记硬背,注重能力和思想情感意识理念的培养。
正如孔子讲的“君子不器”。真正善于教或学的师生,都是不执着于记住一个死的问题和死的答案。中考卷明确要求,不考重复的问题,就是为了避免师生教学中靠死记硬背获取一个不错的评价。
作为新课标,要常读常新。这种“新”是根本上的新,是根本上的打破知识技能框架体系的自我桎梏。
前面提到的,我解读“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一直坚持三年,不管是新授课教学还是结业复习课,都将这句话作为一种圭臬。
只有教师努力这样做了,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才能正确应对有一个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
由于学生时间有限,对一门学科倾注的情感精力,肯定没有教师多,那么教师的高度深度广度和充分引领,就起了让学生事半功倍的作用。
新旧交融之“新”
《圣经》上讲过:地球上不会有新鲜事情发生了,所谓的新事物,都曾经在过去发生过。
这句话告诉我们,旧知识技能中,未必没有新内涵,就是看人们会不会挖掘。就像是牛顿从司空见惯的苹果下落中,想到了万有引力定律。比如,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如果考试中,这样出题:有人想给地球母亲做一件新衣,最少需要多少布料。这就让旧知识有了新意,什么新意,就是爱护地球,感恩地球母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新意。
比如某国的企业,主要分布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这是一个就问题。它现在大量的投资海外建厂,还是资金丰富、技术水平先进,但经营的模式变了,它其中发展的优势条件也变了。
同样是交通运输,铁路、公路和水运、航空、管道等,各有各的不同。更为明显的是同样是铁路,现在有高铁,地铁,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有很大不同。比如地铁,经济投入较大,解决了地面交通拥挤的问题。高铁,则带了“双城效应”,让相邻城市共享各种自然人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