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1995:北京、粤港澳、黄土高原淄博中考踪迹

(2020-05-03 13:31:39)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1995:北京、粤港澳、黄土高原淄博中考踪迹

追踪北京、粤港澳和黄土高原的淄博中考踪迹,梳理我们的中考复习思路。

勤奋努力是基础,找对努力方向是关键。

北京

2012年,考北京。

1、属于什么平原,附近的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

2、考了北京的地势,以及判断依据。

3、根据降水柱状图和气温变化曲线图,考察北京发展农业的有利气候条件和不利气候条件,并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4、考北京城郊一吨活鱼运往城里的交通方式,考察交通运输方式的各自特色。

2013年,无中考卷。

2014年,没有考北京。

2015年,考北京。用选择题形式,北京时间与(东六区)时间差异的原因,实际上考察经度有关的知识。相当于没有考北京。

2016年,没有考北京。

2017年,考察北京。以读图题的形式,结合考察雄安新区。1、考察了雄安新区所在省区的简称和土地利用类型。

2、北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两个。

3、读图和文字,分辨出北京迁到雄安新区的企业和单位。

4、北京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写出它的东北、南面、西北和西面各是什么地形区,以及东部隔着天津临什么海。

2018年和2019年没有考察北京。

2020年,重点复习北京:

1、体现政治(人民大会堂所在地)、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外国大使馆、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和跨国公司国际会议召开的地方),各举一例。

2、人文古迹(明清故宫)和现代国家大都市(中关村科技园区),各举一例。

3、北京绿色长廊建设的意义,写出一条:美化绿化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建设宜居城市。

粤港澳大亚湾

2012年,考珠江三角洲。

1、核心城市广州和濒临海洋南海。

2、写出当地两种主要农作物(油料作物、粮食作物和糖料作物等),分析其发展的有利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3、当地耕地减少的原因(在全国范围内有代表性)

4、对内地发展的辐射带动租用。(从资金、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交通与运输等多方面。上海和武汉、重庆等这些中心城市,对附近的辐射带动作用,都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20132014201520162017年没有考。

2018年,考港珠澳大亚湾的位置优势。可以展开联想:山东或环渤海地区、武汉等的位置优势,回答出两条以上即可。

2019年,考察珠三角。

1、选择题:沿海与内陆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读图题:那里的河流、海、洋和工业基地名称。

3、那里的灾害性天气。

4、港珠澳大桥建成,对沿海和内地发展的意义,便利了 两地交通,促进了经济上的互利互惠。

2020年,复习建议:考察那里的重要城市,如港澳、珠海和深圳、广州、省区简称和主要铁路线、气候类型、地形,交通位置的有利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原因。

黄土高原

2012年没考。

2013年没卷。

2014年,考。读图题。

1、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2、华北平原的农作物熟制、温度带和发展农业的有利不利条件。

3、说出北方的灾害性天气三种(旱涝和寒潮)。

2015年,考。选择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的,人文的)

2016年。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读图题。

1、从土质和降水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

2、判断某点到某点的含沙量变化,分析原因。

3、找出黄河发生凌汛的河段,并分析原因。

4、黄土高原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有哪些?

5、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

6、黄土风情,说出两种。

7、经过黄土高原的铁路线,以及省会枢纽。

2017年,没考。

2018年,考读图题。山东、黄土高原,青藏、新疆一起考。

1、比较山东与甘肃,发展农业的优势。

2、西宁(或湟水谷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3、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4、考察几条重要铁路线:陇海线、青藏线、兰青线和兰新线。

5、山东发展海洋业的有利条件。

2019年,没考。

2020年复习指导: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治理措施和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以及陡坡缓坡和坡脚的不同处置办法。黄土高原的主要能源和能源的输送问题。黄河下游泥沙沉积的原因,积极治理措施。

从这里,我们发现一个信息,即考西安的生态就是考黄土高原,考西宁就是考湟水谷地,考拉萨就是考雅鲁藏布江谷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