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994:蒸馒头及小麦的种与收
(2020-05-02 21:53:09)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994:蒸馒头及小麦的种与收
买面、和面、醒面、揉面和发面,火上蒸馒头,常常让我想到每天坚持的学写教育叙事。
蒸馒头的面粉,来于小麦。
小麦的种植与收获,又像极了自己的教育人生。
蒸馒头与学写教育叙事
蒸过馒头了,却很难将蒸馒头的体验感悟写出来。
每天坚持学写教育叙事,教育的奥妙和那种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历程,也不是容易写的。
首先要选择好面粉,将面粉采购带回家。学写教育叙事也是如此,首先选定自己适合而且能努力做到的事情,其次就是将这些事情变成笔下的故事。
和面,不能贪多,太多了,不仅和面费事,就是蒸馒头也费事。蒸的馒头太多,时间长了,馒头的质量就下降。少了,不够吃一两天的,那么自己劳动效率大大降低。教育叙事,也要选择不大不小的事。
和面,不是一个简单的水和面粉的混合,而是一个有酵母参与的生物化学反应。同样的,教育叙事写作,并非简单的记录,而是一个深入思考广泛挖掘提升的过程。没有这种“生化”反应的参与,教育叙事也没有意义。很多叙事者深有感慨,学写教育叙事的过程中,让自己心变得柔和了,有了一个明确的朝向,积淀着教育教学的智慧。
醒过的面团,在我用力揉的过程中,逐渐均匀,大概是出了面筋的缘故,变得粘合性强了。我在写教育叙事的过程中,身心发生着一种奇妙的变化。一开始的烦躁纠结和困惑,变成了一篇教育叙事写作完成后的开心和喜悦。
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劳动,而是一个体验创作,感受生命心智调整升华的过程,学写教育叙事与和面有这样一种相通之处。
最早学着蒸馒头,是在十八九岁时,那时不会揉馒头。因为怎么揉,都不会很圆,干脆不揉。现在知道原因,那时虽然胳膊有力,但是不注意掌握揉面的“火候”,自然不会揉出好看的馒头。
这就像以前没学教育叙事写作,面对教育过程,总感觉没有多少值得思考的。学写教育叙事四年以后,我总觉时间不够用。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和实践活动,我一定有写不完的和写得更好的教育叙事文章。
我揉出的馒头,比从商店里买的机器揉的馒头好吃,习惯了自己蒸馒头,即使稍微受些累,也愿意自己蒸馒头吃。
自己写教育叙事,就像是我蒸馒头,不仅自己吃起来口感好,同时体验到生命潜能被挖掘的快乐。每次都总结一些经验教训,天天坚持,于是就有了一笔特别的精神文化财富,这些不是靠花钱能买来的。
教育与种植收获小麦
我用力揉面的时候,不仅用拙力,更有一种神圣的情感在里面。
我常想到小麦的种植和收获过程。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是我们那里的农谚。
每次种小麦,都要看天气。若长时间不下雨,地里太干,播种小麦是没有用的。如果播种太晚,小麦出苗率低,也会让来年的小麦丰收大打折扣。
每逢下场秋雨,就抓紧时间播种。种麦子的农人,常常踩得两脚泥。到了地头,需要刮下鞋底上沾的泥。“要吃饽饽,泥里搓搓”,我随着父兄,就有无数次这样的体验。
“三秋不如一夏忙”。
收麦的日子,一般在六月下旬,那时我们北方的雨季还没有到来,高温天气已经来了。
骄阳下麦子迅速成熟。有一种说法,就是“麦熟一晌”。这个时候,没有这个高温,小麦成熟就是问题。这就是欧洲西部,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不能种小麦的重要原因。
成熟的麦子,要抓紧收割。收割晚了慢了,麦粒即落地上了,其次会耽误玉米的播种,耽误下一季的农作物生长。
麦子收割了,要抓紧时间晒麦子脱粒。碰上晴天万事大吉;阴雨天多,麦子发霉了,一年的好收成就功亏一篑。脱粒,要在骄阳似火中。麦粒从麦穗上下来了,负责脱粒的人也被晒脱一层皮。
每次揉面,想起小麦变成面粉的这些历程,心中常涌起一种神圣的感情。和面揉面和蒸馒头,是小麦生命历程的一种延续。体验整个过程,就是每天通过写教育叙事,更完整的关注提升自己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