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1955:比较白昼长短与学好地理的方法
防疫中师生宅家的钉钉网课,一网情深得沉甸甸。
学生认真预习复习了吗?听明白巩固好教师讲的重点了吗?理解老师讲的难点了吗?同学们的心态和习惯调到一种最好状态了吗?
还是挑结合具体问题来谈比较好,有点的突破也有辐射面的延伸。
不同纬线上的点,谁的白昼更长
作为“半路出家”地理教师的我,曾经无数次为这个问题困惑:是越往南白昼越长呢,还是越往北白昼越长呢?
记得有个中考题(或模拟题)是越往北越长,似乎另一题则是越往南越长。
做题的时候,当时看了解答也觉得似乎了解了。事后遇到类似问题,稍微变化一下条件自己有迷糊了。
教师如此,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情何以堪?
于是,就有了事后的追根问底。
赤道上的各点,都是昼夜等长的。
其他纬线上的各点,一年之中,只有春分和秋分两天昼夜等长。
春分(3月21日前后)后至秋分(9月23日前后),从南极圈到北极圈之间,越往北白昼越长黑夜越短;秋分之后直到春分之前,从南极圈到北极圈,越往北白昼越短黑夜越长。
问题来了——
今天(4月2日),淄川和张店,谁的白昼更长?
淄川和张店,哪两天白昼一样长?
哪些日子,淄川白昼比张店白昼长?哪些日子,淄川的白昼比张店的白昼短?
“死记硬背”与读图分析表述能力
“ 学习地理有什么好方法?”一次我这样询问自己的学生。
澎回答:“理解记忆呗!”澎是个爱思考的学生,记得讲板块运动时,他提出一个问题:“太平洋中的一些岛屿,在太平洋板块内部,不再板块交界处,为什么有火山地震?”
书上解释: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一个爱探究的同学,的确让我心中一怔。教地理多年,他是第一个提出这样问题的。
“除了六大板块之外,还有一些小板块,或者是小板块之间的运动导致的;另外一种解释,课本中讲的是一般情况,你提到的是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
我佩服自己的机智,更敬佩同学的包容,并没有因为我肤浅的解释继续深究,反而是让我更深入的思考一些类似的问题——地理课本上讲的,一般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例,很多不具备一般性的实例还需要师生结合学过的知识技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同样这样的问题,阳的回答则迥异:“学好地理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呗!”阳说完这话,诡异地一笑,透露着一份天真和自得。
阳是很喜欢地理,看图读题,都是比较有感觉的那种。
一句“死记硬背”,让我知道他在看图看书读题方面,比别人更多付出,或者比他自己在其他学科学习方面付出更多。
“既要‘死记硬背’,也要能够理解。如果你不理解,人家出题,稍微有些改动,你就又不会了;你光能理解,却不用功看书看图,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记不住,到时还是不会做题。所以我说,学好地理的关键,既要‘死记硬背’也要能够理解!”听阳回答的洋感觉阳的答案,不太圆满,于是自己做了这样的总结。
阳是最会听课和学习,对班集体的事也上心,对老师和同学的事也热心。想到从初一,他在班里只是十名往后的一个学生,经过两三年的学习努力,他已经属是班里名列前茅的同学了。
一个人心存感念,又有一种良好的努力状态以及感悟能力,才是在学习和成长中脱颖而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