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956:让我难堪的吃了“撑得慌”
(2020-04-03 21:50:40)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956:让我难堪的吃了“撑得慌”
或许是脾胃功能弱了,或许是年过半百后身体大不如从前,总是吃了“撑得慌”让我常常难堪。
少年之“撑得慌”
我的少年时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青黄不接是常有的事。
家里情况还好,干粮不够就用“湿粮”补。所谓的“湿粮”,就是稀饭。
家里有限的干粮,先尽着到生产队干活的吃,吃不饱是没法干重体力活的。要硬撑着干,身体就会受伤,也就干不了活了。干不了活,没法挣工分,更没得吃!小孩子念书,吃不饱也不打紧,可以少活动,甚至偶尔饿了趴在桌子上也成。
没有了干粮吃,每个孩子吃“湿粮”都吃得肚子圆。
记得下课后,同学们都争着跑厕所,那时村小学的厕所不大,去晚了就得排队等着。
喝稀饭“撑得慌”的感觉好,让我们忘记了什么是饥饿。
这种“湿粮”,自然不会让自己“肠肥脑满”,学习文化课时脑子也算灵光。
宋代名相范仲淹,少年时候也是用稀饭充饥。一天就是吃一锅粥,冬天稀粥凝结了,就把滚好的稀粥切割为三份,一日三餐各吃一份。
后来到了山东淄博博山赵执信纪念馆,无意中看到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山高水长”几个大字。石碑背面有小字组成的短文,是讲范仲淹少年喝粥求学故事的。想到一代明显也曾成长于此,一则幸运,一则相比之下感到惭愧。
我想范仲淹不像我少年时“撑得慌”一般的喝粥,他的粥没有我的富足。
少年时更加的艰难困苦成就了他的伟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沉浸在“微斯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人)吾谁与归”中,肯定没有我这般“撑得慌”的记忆了。
青年“撑得慌”
在师范念书的时候,到已经成家立业的哥嫂家蹭饭——吃好吃的。这好吃的,就是白面馒头就炸肉。
十五岁以前,吃肉就感到恶心的我,竟然在一两年之后,见到炸肉能狼吞虎咽——一斤炸肉,三四个馒头,不知觉中进了五脏腑庙。
哥嫂看着,怕我不饱,问“够不够?”;怕我撑着,问“不会撑着吧?”
沉浸在大快朵颐中的我,先是点头后是摇头。
有了这样一顿美食,返校后学习,好几天都觉得肚子里有油水。
后来从杂志或其他书上得知,老虎吃一顿饱餐,一周不饿。
那时,我正在自学练五禽戏健身,也就学着老虎饱餐一顿,,让自己好几天不饿。
后来知道,练习五禽戏可以健身,学着老虎吃一顿一周不饿则是伤身体的。
听父亲讲过,当年饿得不得了的人,突然饱食一顿,严重者会导致猝死。原先肠胃细小了,猛然间撑大了,导致身体各种脏腑器官不适,出现一些突发病。
一天三顿的药一次服下的人,他们振振有词,是为了好得快。我的一顿“撑得慌”的饱食,不就是为了之后好几天不饿得慌吗?我的道理,又比三顿药一顿吃的人强到哪里呢?
记得在某个食堂吃饭,我与一位同样能吃的年轻同事的吃相,引得食堂卖饭的阿姨偷着乐。
“能吃饭,能干活,消化得快!”看我改不了的“撑得慌”的吃法,慈爱的长辈,总是这样善意的为我圆场。
“饱了没有,再吃点!”成了我听到的最亲切的话,虽然这种情况下,我总是会吃了“撑得慌”!
好在以前年轻力壮,吃了“撑得慌”,事后觉得美美哒了。
年过半百的我,或要有精力,或要不剩饭,或要贪食美味,每次都是吃了“撑得慌”。“撑得慌”后,自己总是下决心一定要少吃了,下次却又是吃了“撑得慌”了。
现在的吃了“撑得慌”,则是一种饮食病了。为了我的身心健康,我就要溯本求源将病根一起挖除了!
是吃得太快,饱食的反射弧太长反应滞后,或是一种对身体不在意的习惯,或者潜意识里对于少年时期那种饥饿感的弥补。
少年时的饥饿感,或许就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机会体会到了。想想那些练习辟谷的人,我少年的经历怎么能说是忍饥挨饿呢?或许为以后练习辟谷早就准备好的“童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