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883:“行知”与“知行”
(2020-01-30 19:41:02)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883:“行知”与“知行”
王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研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贡献,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哲学问题。
陶行知先生,没有否行听来的知识,也没有他人学说中的一些知识,更强调每个人从实践中获得真正的知识——从自然和社会实践中获得真正的知识。
陶先生一生立足平民教育实验,立足乡村教育实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就是立足于“行是知之始”这一哲学思想基础。
作为一名叙事者,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哲学思想,具有很大指导意义。在学写教育叙事中,一般是有一个教育教学基本诉求或计划,实践中可能比较理想或有种种不如意的地方,于是就照实记录教学互动中的一切,从中找到一些规律性的、经验性的、教训方面的知识。一次,两次,三次,便发现自己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特点,发现自身和学生成长方面的规律。
教育实践,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教育教学叙事的根,这与陶先生“行是知之始”是一致的。没有哪个人,没有教育教学实践却能写出优秀的教育叙事文章。
正像陶先生讲的,作为叙事者并不排斥对他人知识经验和学说理论,具体而言就是叙事者群坚持每月共读,撰写相关的读后感。
作为一名认真参与的叙事者,我针对一本书不止写一篇。实践中的困惑或叙事中的瓶颈,让自己拿起书来认真研读,这个过程就是从书中汲知识经验和智慧理念。同一本书,每个人有不同的感悟,虽然有些相通之处,但都有各自的特色——每个人的品性和教育教学实践,各有各的不同,这是属于行的不同。所以好的教育叙事和读后感,要学习他人更要立足于自身特色。
在学写教育叙事中,借助与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不断反求诸己,把自身作为自己的学生之一,便拥有了另类的特色教育叙事。
这个时候,我发现自己的成长,也是“行是知之始”。比如助人为乐这个知识,并不是嘴上会说而已,而是自己乐于善于助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才是拥有助人为乐真知的开始,而且是在不断前行中完善提升助人为乐的知识。
我有近十年的诵读经典的历史,曾有段时间,经常用背过的知识与人交流,满嘴都是某某说某某某说,亲朋调侃我“调书袋”。当初我以为亲朋小看了我,后来我在电脑上可以任意搜到我说的知识,而且电脑上提供的更加具体更充实——这样的知识,怎么算是真识呢?
我仔细研读自己写的较好的读后感和教育叙事,都是有百万字以上的写作基础。每次写作,都是一种用心思考践行规划的过程,都是一种有趣有意义的前行。
一些类似的小事细节反复地写,在这种反复中,我感受到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感受了雕琢自身和自己的作品,并感受到了努力完善提升的美妙!
从叙事者角度,看王阳明先生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有道理。我现在每天诵读经典在万字以上,这些与自己血脉心智息息相通的文字,成为自己学写叙事和更好工作学习生活的基础,更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也是这种智慧阅读所促成的。
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矣!”
一个人对优秀传统文化,都要抱着一种有利于自我完善提升的态度,都要立足于更好服务他人和社会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