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1850:从学与做分离解脱出来
(2020-01-05 07:23:32)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850:从学与做分离中解脱出来
——重读《陶行知教育文集》
书犹药也。作为一名好的读者,要逐渐学会为自己把脉,为自己望闻问切,选对适合自己的好书。《陶行知教育文集》,就是这样一本适合我的好书,将我从学与做脱离中解解救出来。
行知行,就在身边
“千学万学学得真知,千教万教教人真知”一日,与隔壁学校的好友王志忠老师,走在两校公用的塑胶跑道上,说起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
“我们学校,就有这么一位‘真人’,他很年轻也就二十多岁吧,名字叫‘某真真’。某老师教学认真成绩好,学生也喜欢他,他虽然年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已经在整个学校而言很突出了。他名字的寓意,大概就是出自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吧。”
今年五十五周岁的王老师,也是这样一位践行掏公理念的优秀教师。
传承与引导激励
叙事者群袁静老师介绍,《陶行知教育文选》是十年前她收到的父亲的礼物。袁老师的优异,让我感受到了这份礼物的厚重。
我结缘这本书,也是十年前,确切地说是2007年的暑假,听了陶继新老师做幸福教育的读书报告会之后。与这本书一起购买的,还有《杜威教育名篇》。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25个年头,诸多的迷茫困惑,让我如饥似渴得地从这本近七十万字的巨著中寻求答案。
教育与生活的脱离,教育与学生、教师人生的完善提升的脱节,是困扰每个教师、学生乃至家庭社会的大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仅靠行政命令,不能仅仅靠某个人的努力,应该靠涉及这方面问题的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觉醒和齐心协力。在努力前行中,遇到什么问题和困惑,就去学习,就去尝试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点点滴滴的完善提升,集腋成裘,真正的生活即教育,就在这种润物细无声中发生着。
“德不孤,必有邻”,每个希望自己更加优秀美好的人,都有这样的诉求,关键是如何行动起来,在保障我们基本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不断净化优化我们的心灵和外部成长环境,让一切努力前行不仅仅是梦想和纸上谈兵。
给“叙事”以文化支撑
“我要就一个字不写;如果写的话,必是我思想里产生出来的和谐的系统。这个和谐的系统,我要建造在活的事实上。……事实是我唯一的指针。我只愿听它的启示。”
我向王维审老师和叙事者群里的优秀教师学习,坚持每日一叙。其中一部分,就是关于心路历程的叙事,这个叙事就是建立在一种和谐的系统上——自己身心的和谐,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与现实和当代文明的和谐。这种和谐,也是建立在活的事实基础上,这些活的事实,就来自我每天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点点滴滴,来自于我自身的生活学习实践的点滴,都是有具体的时间人物故事可以考察的。
正是这种忠于事实的写作和思考,让我不再人云亦云,而是努力挖掘生活工作学习中那些真善美的东西,努力通过学习完成对自己身心中假丑恶朝向美好的一种转化——我想这就是孔子讲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吧。
这些事实被忠实地记录下来,不管是被媒体看重发表或者只是存在我的博客和QQ日志中,都成了我情绪念头言行砥砺前行的阶梯。
从这种对自身和生活教育解剖的过程中,我对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文化、理念有了更加深刻和具有实践意义的解读。
坚持每日一叙,就是更好留下“行知行”的足迹,为了自己也为了更多像我一样努力前行的有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