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826:图书室里的那些事
(2019-12-23 16:54:31)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826:图书室里的那些事
“赵老师,你在办公室吗?”
“宗校好!我在家里呢。”
“今天下午,基教科来检查,你把《绿野》校刊和许学良老师编的《励志诗词》等各种收集一至两本,在下午第一节课前找学生拿过来吧!”
接到这个电话,我很快就从家里往学校赶,因为以前这些事情都是张成双老师做的,我不熟悉情况,怕自己找不全耽误了学校迎检,希望去的早一点更多一些查找时间。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宗校让我查一下图书室里有没有十六种和二十四种不合格书籍。
上周五开全区图书清理会,因为晕车,也没有拿出笔记来记录,重要内容宗校都记录了,需要的时候就找宗校帮忙啊!
往学校赶的路上,一路诵读这经典,清除着心中种种的纠结和难堪。或许是年龄大了,或许是新生事物太多,或许是工作任务繁杂,我总觉得有些疲于应付了。
不干不行,干快了急了不行,已经亮了黄牌警告的心脏部位的严重不适,时刻提醒我凡事都要悠着点。
进了办公室,就开始就挨个书橱查找:把各种不同时间版本的《绿野》校刊摆在地上,一种最少留下一本或两本。最早的一本,显示是2004年的,那是建校二十年特刊。扇形摆在地下一片,累积了二十年来的校刊。不得不佩服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张成双老师细心仔细,将近二十年的资料保存得这样好。
还有许学良老师的突出贡献,一个人就主编了其中的三四期,都是自己和学生心血的结晶。
《绿野》校刊的成就,得到了市区教研室领导多次表扬,也被市区报刊电视等多种媒体宣传报道过。
只可惜,《绿野》校刊最早创建于1994年,那时候没有资料保存意识。那时还是校报,油印的,李强老师、张峰老师和我,是最初具体做这份工作的。
不少版本,已经成了孤本,有的只剩下两本了。
我没有找学生给宗校送,而是亲自送去的。
“这些校刊,给你拿来了,很多校刊,这里面有图书室已经没有了。”
“用完了,给你送回去。”
事后,与成双老师交流,才知道他那里(绿野文学社广播室)还有。
“宗校,上次开会说的16种不合格书目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宗校拿出自己的记录让我看,我用手机拍照。
根据拍照内容,我上网搜索:2016年不合格书目和24种不合格养生书目。
我根据搜索结果,找出几种可能存在的抄录下来。打开电子表格图书文档,利用查找方式搜索,结果没有发现这类书。
今天一早到校,想到不上地理课,于是打扫了一下图书室卫生。
习惯性的用手把拖把拧干,那水已经让手感到难受了。再在水管摆抹布,更是凉得手生疼。坚持着清理完毕,想着下次能有点热水好了,新楼上不是有热水吗?就到那里接点热水用吧,我竟然佩服自己脑子还好使起来。
在清理图书室的时候,确实发现有些书陈旧且无用。真的要清理,就把这些清理了吧。
抽个时间,我要向图书管理群里技术老师咨询一下,怎么把旧书从图书管理系统中删除。
学习新东西,对五十多岁的我而言都是一个坎,迈过这个坎,我就觉得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强大了。为了这种美美的感觉,为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担当,还要稳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