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820:不一样的图书管理
(2019-12-20 11:21:40)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820:不一样的图书管理
关于图书管理。
作为兼职图书管理员,自己似乎有些失职。
一开学,分教材分作业本,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被这些工作占去了。再后来,转入初三结业本备课精心准备和上课、课后反思,另外就是各种填表格和网上注册答题等,我几乎没有课余时间,就连备课或者批阅学生作业卷,也要放到回家完成或者周末去做。
初一的同学找我问借书的事情,我感到温馨。召开初一六个班的图书管理员会议,也经过两周才分批开完。因为种种原因,学生也很忙。
每次做与图书有关的事情,就感到一种特别的幸福,就像是在涵养和敬畏自己成长中的美好生命。
到了学生借阅的时间,下午课间操,我竟然有两个会都在这个时间需要参加,有一个答卷必须尽快完成,有一个帮扶任务让我困扰。我表示抱歉,学生说“不要紧,我们再约下周五的课间操!”
生活工作等各方面人生压力,每个人都有,都有面对的态度和方式方法。我是一个这方面不会很好面对的人,三四十岁以后,开始看一些古今中外人文经典方面的书,从中有了一种文化的自信和底气,慢慢地从小事和细节入手,学优秀他人做最好自己。是读书与相关的学写叙事,在我感到无助的时候,让我有了一种艰难险阻得以登攀和跨越的阶梯。
看到身边的诗词背诵,看到身边的校园文学校报校刊的编辑,看到同学们读写并快乐着的样子,自己由衷感到高兴。那个喜欢读书的学生,无意中作文得了满分,被语文考试作为范文印发,让每个同年级的同学参考学习。开展大阅读的师生有了收获,省级以上报纸上屡次刊发学生习作。
总是太少,总是有认识不到位落实没有力度的地方。
比如同事家长或学生的认识上的误差:文化课还完成不了,参与课外阅读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是更大了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越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同学,越需要相应的课外阅读来帮助。
课外阅读,缺乏系统化的指导。拿本书读就是课外阅读,缺乏课外阅读提升的循序渐进。或者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语文课的延伸拓展,忘记了读写能力也是所有功课的基础,优质阅读还是提升一个人品行的文化基石。
至今,我难以忘记陶继新老师讲的熟读背诵过《道德经》的十几岁孩子的定力。我现在经过十几年的积淀,我也有了类似的定力。我相信有科学系统的培训指导,有家校和社会的共识,潜心经典诵读一年可以见成效。
之所以见效慢,就是因为心田中的杂草多,经典阅读的庄稼没有怎么长就被杂草淹没了。就像要养成一个良好习惯,还没有坚持多久,就被一种不良习气吞没了。
我五十周岁开始,我每天读几页或十几页课外书,每天写一篇以上千字教育教学叙事文,至今已经坚持近四年。为了更好的做到读写做合一,从一年半前,坚持每天分享《论语》诵读感悟认识体验,至今已经坚持分享《论语》内容近六百章次,分享时间达六千分钟(超过一百个小时)。
读好书写好文做好人好事,成了一种生命成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是一种贯穿了自己生活学习工作各个方面的读写,这是一种用生命坚持的读写。
走在路上,坐在车上,走亲访友的间隙,别人聊天追剧游玩吃吃喝喝的时光里,我在读在写。在读名著的同时,更在读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在写自己教育教学人生历程的同时,更在为更美好的明天奠基,努力践行着我读到的种种美好。我清醒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清醒知道自己的努力前行和自我完善提升。
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走进我的笔端。
因为我知道一个人的情绪念头言行中,演绎这一个人常常认为不可琢磨无法把握改善提升的命运。
如果我们真正用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精髓武装自己,一切都在我们掌控之中——你在读写作方面有多努力,你的收获就会有多大,你的自我完善和提升就会有多成功!
图书管理——其实一个人自身就是一本书——管理好自己,首先从读懂自己管好自己开始,从自我完善提升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