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812:学写教育叙事,补齐人生短板(修改稿)
(2019-12-16 16:12:43)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812:学写教育叙事,补齐人生短板(修改稿)
五十周岁,加入叙事者团队,正值我的天命之年到来之际,我更把这当成上天冥冥中的安排和成全。三四年时间过去了,我竟然觉得活成了一个七八岁小孩子的精神状态,就像是下文故事中主人公小爱因斯坦一样,交上了自己精心制作后最好的一张小桌子,给叙事者讲述栏目的投稿——我与叙事者的故事《结缘叙事者,遇到更美好》!
2019年11月16日晚上7点半至八点多的时间里,我幸福的成了叙事者讲述者栏目中的第一个讲述者。
小学生爱因斯坦并不出类拔萃,很多方面显得跟不上趟。老师布置每个学生制作一张小桌子上交,收齐了桌子以后,在课上进行讲评。老师举起一个小桌子说:“同学们看,这就是我们班同学制作的最差的一张小桌子。”所有同学静静看着,想着自己的桌子比这张小桌子好在什么地方,感受着成功的喜悦,爱因斯坦举手了。老师说:“爱因斯坦,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老师,这不是我们班制作的最差的一张小桌子!”爱因斯坦站起来说,老师同学都用诧异的目光盯着爱因斯坦,“比那张小桌子更差的两张小桌子在这里!”说着这话的时候,爱因斯坦从自己抽屉里,拿出另外两张小桌子举在手中给大家看,“我一共制作了三张小桌子,交给老师的是三张中最好的一张小桌子!”话音刚落,教室里想起了老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我的讲述,像极了小爱因斯坦交给老师的那张小桌子。
小爱因斯坦为什么努力做一张小桌子呢?一种能力,成了生活工作学习城中的一种必须,自己又不具备或者相对较弱,那么就千方百计想办法弥补。学写叙事,就是补齐我人生短板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所以我选择了像故事中的小爱因斯坦一样的坚持。
坚持学写叙事近四年来,每接过一个班,我都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追求、文化课和行为习惯、体育劳动等各方面状况,找到每个同学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尽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因势利导。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成长中复杂的生命个体,认识一个学生和一个班集体无法一劳永逸。我就建立了班级教育日志,通过调查问卷和平时观察学写叙事等方法,努力更“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做到巧妙助力而不是用蛮力或乱发力。
要了解学生,首先需要了解自己。能够把自己在“自信自律助人感念担责健康安全”等各个方面看透的人,才谈得上更好关注了解他人。
为了更好了解自己,我诵读经典,对照自己情绪念头言行中的细微变化和朝向,及时调整那些似是而非的所在。再就是坚持写叙事,在文字呈现的过程中,让自己更好“敞开心肺”。
一次,对桌说:“赵老师,你又写了一篇文章!”我感到惊奇。他告诉我:“每次写完文章,你脸上总是带着一种非常开心的微笑!”后来我发觉真是这样,写叙事的过程,就是“敞开心肺”,也是让阳光和温暖进入我内心深处的一个过程。很多偏狭自私的地方,因为这种阳光和温暖的涌入,成了一种悲悯情怀和智慧的所在。写叙事的过程,就是在心田种上庄稼,心田上的杂草和荆棘自然减少了。
“我怎么能写啊!一只眼视力几乎为零,脑子思维能力慢了。之前有好几年,就有了不读不写的打算,因为自己不仅视力有问题,还气血两虚,想着尽量少用脑,好好养养身体。可是,教育教学的困境,让我别我选择。
四年前,我简直到了一种绝望的程度。突然厌倦了上课,无法更好的备课,无法与学生沟通交流,无法掌控课堂局面。想到至少还要在在讲台上站十年,就有一种非常绝望的感觉。那个时候,遇到了王维审老师创建叙事者。因为我以前也喜欢读写,希望通过这种喜欢参与的方式,让自己的教育教学重新变得有趣。起初,因为好多年不写东西了,写起来并不容易。记得在寒假里,为了写好一篇文章,常常用五六个小时。发现自己写的质量无法与群里的优秀老师相比,就坚持每天写一篇,选出七天中写的最好的一篇上交。同时,我也是怕自己一天不写,再拿起笔来就不会写了,于是天天坚持。仅仅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够,还从读书中汲取智慧。近四年来,我追随叙事者每月共读一本书,买了四十来本书。每天读着书,也就多了一种思路,天天都有新思路,对教育教学生活,有了一个新的观察思考践行的角度。于是不管是教育叙事写作还是工作,都不断有点滴进步和创新,我的教育教学激情就这样被一点点重新唤醒了。
举一个例子。一个冬天,我双盘着给学生上课,教室门敞着,冷风吹进来,我感到非常难受。自己起来关门不方便,于是指着门口的学生:“请把门关上!”学生很快关好门,我身上的难受消失了。我把这件事,写在了当天的教育叙事每日一文中。妻看后说:“你如果用商量的语气说,学生会感到受到尊重,不仅给你关门而且是快乐的。你虽然用了‘请’字,看似很尊重学生,却少了与学生商量的意思。”
我回想自己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很多类似的事情。自己看似非常有礼貌的与人交流,结果却总感觉很生硬甚至有些尴尬。通过这件事,才发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之后,我在与同事同学亲朋好友交流,特别注意这个细节,我感到他们都对我比以前好多了。”
同事临走,借了我刚看完的《静悄悄的革命》。我想,他大概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