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789:写出属于自己的课程
(2019-12-05 16:14:49)NO.1789:写出属于自己的课程
“逛”来的天使
“老师,我又来找你了!”敲门后,王鹏程带着陈勃瑞同学来了。一看那架势,就是要找老师拉呱的样子,当然他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帮助老师做课前准备。
因为他们的迎迓,我多了一份温馨。
“老师,什么时候做那份大的?我做了那份大的上面的知识重点梳理。”王鹏程的话提醒了我,我让陈勃瑞帮我拿来了那份大的,翻看一下:“太好了,就做这一份!”这句话,我大概间断性重复了三遍。
两节课以来,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就是知识重点梳理。
我给学生梳理一遍吧,时间来不及。不梳理吧,让学生直接做题,实际上有些勉为其难。基础好点的跟得上,基础差点的就只有应付了。
这两个似乎逛着来玩的同学,真的就是上天派来的天使了,我可以及时调整我的方向了。
保持足够的警醒
“老师,上课就做这份大的。那份小的,就是谁做完了大的,自己可以做小的。”王鹏程的话,更是说到我心坎上。
上次收缴参考答案纸的时候,陈敬迪同学提议:“老师,能不收吗?我们自己做大的时可以看一下对错?”我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说“收!”
我自己有过体会,很多不会的题,仅仅看答案并不能真正理解。不如在做题时暴露出来,反而可以顺藤摸瓜发现自己教学中真正的不足。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遇到的难题,难题本身仅仅是冰山一角。难题之所以让师生觉得难,就是师生的知识结构和理念存在一定的缺憾,补上知识结构的不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也是很多同学,虽然做题很多,但是成绩提高不大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
接下来的一节课上,胡敬旻和孙乐君主动将自己上次没有交的参考答案给我了,看来是从心里支持这样做的。
比如“直流输电工程”,我看了答案以后,还是不明白。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查阅了多份资料,大概累计上万字吧,慢慢摸到了点头绪,就是可以给初三结业班的同学们讲了。
怎么讲呢?就说可以将西北地区或内陆地区的煤炭,转化为电能,通过直流输电的方式,直接为缺乏能源的东部地区输送洁净能源。减少了煤炭运输费用,而且有利于西北或其他内陆地区增加经济收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减少了铁路运输压力,优化了东部地区能源结构,减少了东部地区环境污染。
也有遗憾
这次做题,自己没有先做。
教师助理同学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第一个问题是孙明铄等提出来的——“临特区”。
我仔细一看,就是临近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的城市。这样一说,同学们都明白了。赵津逸等同学,认真看书上和参考资料上的相关内容,在图上明确了这个问题——很好!
让先做完的王鹏程和陈敬迪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答案。这是挺费力的差事,事先我没有详细的看,所以每个人承担的任务有些重。特别是陈敬迪,看到她那瘦小的胳膊,问:“找两个同学吧?”“不用!”谁说同学们计较,能自己扛过去的从来不含糊。到贾鹏程同学时,他就是单腿跪地在那里写答案了。
记得前几次他在黑板上的书写还挺潦草的,这次不仅不潦草且写得多写得好。同学们的潜力,我就是每天观察着分析着也是无法估量的。
最后关于首都到雄安新区的距离,答案上是120千米,两个上去写答案的分别是70千米和50千米。我困惑,事后知道印制到书上的地图缩小了,所以同学们才有了不同的答案。
事后,我课下看到贾鹏程和王鹏程说了此事。
犯下一个错误容易,修正一个错误难。
见到王钰姝和张梦帆,让她们转告翟兆萌等两位同学,她们的70千米和50千米的答案,也应该是正确的。因为书上的图,在印刷的时候比原图缩小了,所以产生这种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