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788:学写叙事与更好教学
(2019-12-05 09:29:19)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788:学写叙事与更好教学
“赵老师,最近在写什么呢?”一位领导关切询问我的教育叙事写作。
“我在写关于教学方面的内容,希望尽快完善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驾驭课堂教学!”我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截取一二,与大家分享。
编蚂蚱与地理学习
在实践基地,一节课是塑编课,编织成一个蚂蚱。我动手能力很差,看到张敬薇弄得很快,就向她请教。
她很认真教我手指放的位置,慢慢演示几个接下来的动作,我认真地看着,过后就忘了。
她教过后,就让我自己编,周围的同学也有向她请教的,她都有板有眼的教别人。
课堂上,我看她不看书不看图不看题,实在难受,就说:“张敬薇啊!你教我编蚂蚱,不是替我编啊!而是教会了我方法就不管了。我一边试着编,一边继续向同学们请教,这次编好了一个蚂蚱。后来那个蚂蚱,成了我手工制作的纪念品了。学习地理,你能不看书不看题不思考不去表述就会吗?”
张敬薇同学拿出书来看,我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了。
高山牧场轮牧与做完了
那天一向笑嘻嘻的张静茹同学,提出一个问题,高山牧场轮流放牧,不同海拔的四个牧场各在哪里如何选择?
张静茹的提问,让我想到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于是有了关于牧场的一个“小专题”
这次课堂上,我发现张静茹同学在写与作业无关的内容,于是问她:“难倒不需要学地理了吗?”
她指了指自己写完的作业,说:“做完了!”
我多么想她继续像以前一样提出一些具体问题来啊!
每节课,我都努力备课,将上课过程形成文字。有些讲一些不好讲的内容,事先通过写叙事的方式梳理一下。
我想自己这么尽心竭力,学生也应该是全力以赴的,积极参与思维并及时提问质疑该多好啊!
这种愿望,我和学生需要做怎样的努力才能做到呢?
直流输电
在陪着学生一起做复习题时,我遇到了一个新问题。
宁夏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输送到山东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安徽省煤炭资源丰富,输送到上海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原先一般的答案,就是铁路运输,就是通过铁路运输,将宁夏的煤炭送到山东,将安徽的煤炭送到上海。
现在为了缓解铁路交通压力,也为了更好的开发内陆地区,扩大内陆地区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也为了改善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采用的是直流输电工程。
科学技术的提升,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思维,地理教学一直在追赶的路上。
从长篇大论到三言五语
讲关于台湾的问题,我觉得在8.2班讲的太细碎,于是在8.1班讲就变成了三言五语。
精准的三言五语,胜过更多话语的长篇大论。
先到吃中午饭的时候,与董成伟老师的交流,关于方向的话题。
我谈的是楼房长处所在的走向,就像是山脉的走向。董老师讲的是一般意义上的房屋的“坐北朝南”这类方向。结果,我们两个人在相互交流了一段时间后,才知道我们所讲的方向,都是针对不同的内容。
这在课堂上,如果也是如此与学生讲,就是一种重大失误——备课没有备好啊!一堂好课,要有新意,不是要有生僻意义,而是在看似寻常的地方讲出新意,才能让自己和学生豁然开朗。
我说静茹同学做完了,不去做进一步的思考,我感到不满意。自己不管是忙或者什么其他原因,没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完善提升,学生们满意吗?
从中考题看复习
收答案的时候,有的同学想留下参考答案,以便今后做题。
我告诉同学们:“中考出题老师,严禁出最近三年的用过的中考题,所以不要指望哪个题我背上一个答案就可以了。而是在知道怎么做的同时,要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要知道如果其中的几个关键因素发生变化,这道题该怎么做,这才是真正的水平提高,才是真正的考试能力的提升!所以说,谁抄答案,现在多么得意,将来就有多么失意!”
这样说了后,有同学将自己悄悄藏起来的答案交上来了。
中考题,正在带着师生们走出死记硬背的泥沼,走向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和学以致用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