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777:管窥“地球之肾”
(2019-11-27 10:12:51)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777:管窥“地球之肾”
——对湿地知识的边学边用
在地球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对地球生物种类的保存关系密切的湿地,越来越受到重视。
笔者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随着初中结业考的触角,逐渐对湿地有了更深刻具体的认识,陪着学生一起树立起一种保护湿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关注缘起
东北的湿地(沼泽),得以保存的有利条件,出现在其他地市的中考题中,于是引发了我对于湿地的关注。
初中地理课本上,对于湿地的内容,只有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湿地和三江自然保护区湿地两处。
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湿地的作用让它成为地理学习教学的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
湿地的作用,课本上这样介绍: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
地球上的森林、湿地和海洋,对地球环境,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分别被称为“地球之肺”、“地球之肾”和“地球之心”。
寻根探源
课堂上,我提出一个问题:保存湿地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本来,我就想结合练习卷上的选择题第八题,让学生回答东北湿地得以保存到有利条件:纬度高,气温低,水分蒸发量小;地下有冻土层,减少了水分的渗漏损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结果卢延澎同学,严格按照我出的问题,联想到别的地方的湿地,想知道更多有关湿地的信息。
我头脑中的湿地,也是给同学们讲过的,就是附近的柳泉湿地(淄川区境内的)。
我与卢延澎同学讨论:“比如柳泉湿地,那里成为湿地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呢?”
卢延澎回答:“那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老师,您说的湿地包括哪些湿地?湿地分布在什么样的地方?”
“湿地,肯定全国各地都有,包括世界上的各个地方!”我这么说,是因为我想淄川都有这样的湿地,难道其他的地方会没有吗?
下课后,静下来,我决定完善关于湿地知识的知识结构内容。“色厉内荏,譬如小人,犹如穿窬之盗!”孔子的这句话,让我警醒。
查看相关资料,对于湿地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基本内容没有太大的冲突。
有一种定义:地球上的沼泽以及陆地所有的水域(包括近海处六米一下的浅海),都称为湿地。
现在初中课本上的湿地,是指陆地上水深在两米以下的水域,称为湿地,如三江自然保护区湿地。
教学贯通
如果,将所有的陆地水域都认定为湿地。
那么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退田还湖,也是对湿地的一种保护了。
这种对湖泊的保护,也是对湿地的保护,并不是我的独创。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就有保护湿地中的沼泽和湖泊的说法。
对于湿地的作用,可以结合热带雨林作用比较记忆。其实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热带雨林还可以提供大量木材等。
耕地面积少,是人地矛盾最突出的一个关键。能不能在有湿地的地方继续扩大耕地面积,比如东北的“北大荒”那里,继续扩大耕地面?
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肯定是不能。关键是原因,因为这样做会减少当地湿地面积,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当地的柳泉湿地,那里的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关系究竟怎样?
应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认知:湿润地区,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半湿润地区,降水量略大于蒸发量;干旱地区,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半干旱地区,降水量略小于蒸发量。
柳泉湿地,属于半湿润地区,自然是蒸发量略小于降水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