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1775:砥砺前行的不光是名师

(2019-11-26 11:17:33)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1775:砥砺前行的不光是名师

——读张利平老师《身向榆关那畔行》

昨天,反复读自己曾经的偶像张利平老师的文字——《身向榆关那畔行》(发表在《山东教育》201978月合刊上)。一句句画下来,反复琢磨。

我与张利平老师有了一个比较。

从表面来看

非常近,又非常远。

非常近,在我们诵读的经典中,有很大的交叉点:比如《道德经》、《易传》等的背诵。

比较远,张老师是淄博地区文明的名师和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教学引领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我可以说是张老师的学生之一,我的将经典诵读与文化课教学融为一体,在尝试阶段,就是向张老师学习的结果。

从内涵而言

    一个人读了什么学了什么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他利用自己的所学,如何更好的完善提升自己,如何更好的惠及他人和社会。

(一)对课程的驾驭

我与张老师的差距非常远,体现在她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学生喜欢实验,她尊重学生的兴趣,将课堂搬到了实验室,为此她重新编辑了课程。

这一方面,我的差距是巨大的,很多中考涉及的内容,我半懂状态,在陪着学生复习过程中,不断发现弥补学科知识结构的不足。这样的教育教学叙事文章,大概快十来篇了。这一点,又与张老师相似,她说学生也在成就着老师。是我的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促使我更好的钻研教材完善提升自己。

我最欣赏的状态,就是自己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状态。一个老师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可怕的是固步自封,承认不足在学习中努力前行,就是给学生最好的表率之一。

(二)对自信的解读

作为一名教师和学生,首先要充满自信。

我和自己的学生千方百计,在前行中找到自己的优点引导激励自己,也找到自己的可以改掉的不足,努力扬长避短。我没有像张老师那样的勇气,正视自己的“无明”。

很多正视“无明”的状态,需要借助叙事的力量,让自己对自己面对的苦难问题,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评价并千方百计的学习弥补。

张老师的“无明”之识,其高明之处,还在于不执着于具体某一点某一处的明了,而是对生命整体成长的关注和人文情怀关照!

我与张老师相同的是,希望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希望学生成为有用之才,我一定对自己的成才也抱有期待和希望。

不懈努力,是张老师的追求,也是我的追求。

(三)“弱水”之态

《上善若水》这句话,张老师喜欢,我也喜欢。我常常用这句话反观自己,引导激励自己。

我与张老师一样,没有把奉献和宽容当成可以标榜的东西,而是自己修行和前行的必备的素养。

“即使遭遇恶评和阻挡”,“只为做更好的教育”,我也会放下一切砥砺前行,把逆境顺境都当成一种修养。

给学生多提供一些资源,让学生有一个主动选择成长方式途径的余地。不管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虽然一个教师的能力有限,但是点点滴滴的努力,学生都看得见,学生都感受得到。

每次生动有趣的课,每次启迪学生心智的三言五语的演说,不仅引导激励了学生更好的成长,我也更多感受到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幸福和成就感所在。

我们教的不仅是知识技能,还有一种做人的境界和情怀。不管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还是对生命整体的关怀之义,我都希望学生能在我主导的教学活动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得到。

(四)关联之径

我努力从地理学科探究中,看到传统人文精髓的根。我努力从研读《论语》传统文化中,找到支撑学科教育教学的文化精神支柱。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总是在前行中相互扶持。

每每在教育教学细节中,我努力渗透着自信自律助人的品行和意识。

一个自信的人,更加谦卑。一个谦卑好学努力前行的人,才更加自信。人与自然相处如此,每个人的自我完善提升也是如此。

(五)问学之道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语。

如何让学生对学科感兴趣,教师必须激发起自己极大的教育教学热情。

在熟悉不过的教学中,发现不一样的风景,是教育教学给每位教师设立的永恒的课题。记得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多年以后竟然能回忆起某些课例的生动情景,回忆起自己在教同一节课上的不断探索创新,因为这种理念早已渗透到一个优秀教师的生命历程中去。

不断向自己发问,这就是最好的吗?

我常常感慨学生不能主动提问,不敢提问,不敢大胆想象,那么自己做出表摔了吗?自己是一个勇于探究善于探究的老师,那么自己的学生一定也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备注:张利平老师,正高级教师,现任职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东校。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远程培训专家、国培专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