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0.1771:教然后知困,困然后知学

(2019-11-23 18:23:30)
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N0.1771:教然后知困,困然后知学

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后努力学习弥补,是自己的必修课之一。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想摆脱困境,更想驾轻就熟。

冰冻的葡萄,可以酿造出风味独特的冰葡萄酒,困境中的教师,希望自己也有能浴火更生。

北极熊的故事有了圆满结局

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究竟谁才是真正的生态环境问题。原先遇到过一次,有了一个明确答案,过后又模糊了。最近领着学生复习,又遇到类似的问题,便想用叙事的方式将这种优质教学强化一下,于是就有了课上的一次教学优化。
  “蜗牛有个壳,乌龟有个壳,我也想有个壳,我的这个壳就是电冰箱。因为我生活的地方,气温越来越高,我感到种种不适,只有冰箱才让我感到一份舒适。”我这样模仿北极熊讲述着大家曾经做过的一个题,大家眼睛放着光听着,我找到了一堂好课的感觉。

接下来,我给同学们分析了“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明白:让北极熊有如此尴尬的,不是早就存在了数千万年或上亿年的温室效应,而是近二百年来二氧化碳气体大量排放,通过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

回答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不再是有人觉得是“温室效应”,有人觉得是“全球气候变暖”了。有了深入的理解,学生一致同意:答案,就是“全球气候变暖”。

我告诉同学们,我也是刚刚弄明白。我不想背着一个自以为是的壳,那样很累,只有真诚才能唤醒真诚,在知识技能和文化方面。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冰葡萄酒是个修正预案

关于冰葡萄酒的那个题,就像是我我滴酒不沾也会醉意义。这个问题,让我比较迷糊,看似会了,就不是很究竟。在给学生讲的时候,也就含混。

这是一个屌丝逆袭的案例,其成功的内容和模式,被酒农和葡萄园主成功复制。我也希望,我的尚欠完美的教学,通过这个问题实现一次小型的华丽转身。

近二百年前,一场突然而至的霜害袭击了德国葡萄园,大量的葡萄遭受了霜冻。酒农们为了降低损失,将冰冻的葡萄压榨、发酵酿酒,按照传统的酿酒方法酿制,酿出的酒,酒体饱满,味道独特,营养价值更为丰富,成了名闻世界的冰葡萄酒。

因为冰葡萄酒,需要葡萄遭遇霜冻的条件下采摘,所以实际上现在最大的冰葡萄酒生产国,不是名闻遐迩的葡萄酒生产国法国,也不是最初发明冰葡萄酒的德国,而是气候条件更为适合的加拿大?

请同学们根据三个国家不同的气候条件,说说形成这种现象的自然原因进一步说明南半球冰葡萄酒生产国少的原因。

优势劣势”表述堪称范例

地理上有些问题,就是让师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表述。

如分析东北地区发展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就从一下四个方面讲:夏季雨热同期,耕地面积广人口稀少,机械化程度高,交通运输条件好。说东北地区发展商品粮基地的不利条件,就从下面两个方面讲:纬度高,气温低,农作物一年一熟。再者,受寒潮影响,农业生产容易受冻害影响。

如果全面分析,那么两个方面都要分析回答。如果要求从某个角度或方面回答,就不要拖泥带水。

举个例子说明,如果有人要我们回答铁路货运与航空运输和水运比较,有什么有利条件(或优势),怎么回答呢?

有两种答案:

答案一:一种是铁路货运在运输速度方面,比航空运输慢,比水运快;在运价方面,比航空运输低,比水运便宜;在运量方面,比水运量小,比航空运输量大。

答案二:铁路货运的好处是,比航空运输量大,价格便宜,比铁路运输速度快用时短。

同学们比较,哪个回答更符合要求?

消除迷惑完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对这个问题不知道究竟。只是根据现成的参考答案往上靠,不管是学生的质疑还是内心的疑惑,都让自己感到不安。

比如地质气象或天气气候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总是感觉明白也糊涂。中考题或中考模拟题,似乎知道自己的弱点,设问的角度总是直指要害。

还有高铁的费用问题,还有湿地保持的有利条件问题,都是我陌生的,可是有这方面的选择题,靠仅有的知识储备感到艰难是正常的,于是我上网搜索了并完善了相关知识结构。

受天气影响从大到小顺序是:航空运输(浓雾、阴雨天气等会影响航空)、公路运输(受大雾路滑等条件影响)、水路运输(受大风浓雾影响)、铁路运输(受台风、泥石流、沙尘暴、雷暴)、管道运输(受地震海啸影响)。

高铁费用价格较高,因为造价高。

高铁造价每公里两个亿,是普通铁路造价的十倍。地铁造价,每公里六个亿。

湖泊沼泽构成的湿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建设湿地保护湿地成为一种时尚。那么湿地得以保存,有哪些有利条件呢?一者是蒸发量小,二者是地下有冻土(高纬度冻土或高山高原冻土)渗漏较少,三者是地形平坦地势较低排水不畅。

明白了这些,在课堂上精讲点拨的时候,才能不至于“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