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755:解读“结缘”
(2019-11-13 09:47:41)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755:解读“结缘”
第一次认真体验结缘,是2017年暑假禅修班的“茶道”课。
在博山正觉寺这么文化浓重的场所学习茶道,有很多特别的感受。同样烧开的白开水,同样的茶具,同样的时间段,用茶禅师介绍的一样的操作步骤泡茶沏茶等,同样的品茶方法,同样是二道茶,每个人的茶的口味竟然不一样。自己泡的茶,师兄弟们泡的茶,给我们做班主任的法师的茶,各有各的不同。
自己泡的茶,唯薄,绵软;法师老师的茶则厚重微甜;师兄弟的茶,则有点微微发涩。
用学过的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味觉神经学的知识,都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茶禅师解释,这都是由于泡茶者的心境不同造成的。泡茶师修养境界不同,同样的茶同样的水同样的泡法,细细品味茶的味道不同,据说这些不同品味的茶,对人的作用和不同,虽然差别微小,耐心细心分别才能察觉,时间长了,则是细水长流,对人对周围他人的心智的影响却是不可忽略的,泡茶的修养,竟然与教育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之所以品尝到法师老师的茶,是因为一位年长的义工的鼓励:“师兄,法师在后面,你们去让法师品品你们的茶,也去品品法师的茶,与法师结个善缘吧。”师兄弟几个立即响应,于是有了品法师茶的经历。从那以后,我才晓得结善缘,不仅指忠厚长者或修养高的人提携需要帮助的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主动亲近修养高的人,也是结善缘。
因为这个缘故,我拟定讲述题目是《结缘叙事者,遇见更美好》!
一些缘分很巧,或者有些奇妙,往往无意中给人一些启示。
第一天到博山正觉寺禅修班报道,遇到了潍坊的一位老师,晚上用过“药食”(出家人是过午不食,有些修行人能力不足,不吃饭无法保证身体足够营养,因此把保持身体营养充足的晚餐称作“药食”,我们这些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当然离不了“药食”)后,躺在斋房外长廊的长长的坐凳上,那模样很像魏晋名士“晒书”。我正好从他面前路过,觉得着实不雅,这位仁兄却与我打招呼:“我已经报道,安排了宿舍了,又觉得没有意思?不知道回去行不行?”
我是坚定要坚持下去的,而且希望有所收获,正如来之前同事勉励我的要修成“正果”!我曾经也有类似的无状,知道不是言语能劝动的,就说了我的认识和了解:“据我了解,学习都是免费,你如果真的觉得没有意思,可以回去,拿走你办手续入住寮房用的身份证即可,没有人会阻拦你的。不过你从潍坊过来,来回也有好几百公里路,不如耐心感受一下,确实觉得无趣也无意义再走不迟,你这样来去匆匆浪费时间在路上更无意义了!”“要不先看看?”这位仁兄问,我微笑着点头。
寮房里,我们男教师的宿舍紧邻着的,每次教师班的学员都在一起学习,这位仁兄一直没有走。
禅修活动的第四天,看教育影片。播放的是著名的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原先只听说过名字没有看过,这次看得都很认真,我们也知道看后要谈感想的,每个禅修者都有专门的笔记本,需要随时撰写禅修日志的。
就在当天的学习分享会上,各位学员自由发言阶段,这位仁兄上前面去拿起了话筒:“我要说几句,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我不相信有佛。看了《放牛班的春天》后,我觉得马修老师就是佛,一切对学生心存大爱并付诸实施的老师们都是佛的化身!”
我诵读了多年的佛经,也背诵过一些,实际上说不清什么是佛。听这位仁兄一讲,我似乎明白了佛是什么。这个时候,我对这位仁兄曾经的那份“小看”感觉特别不自在,这位仁兄的慧根和觉悟比我高多了,他的一系列看似不检点,似乎在提醒我时刻应该保持足够的警觉!
能够结缘,是因为自己在努力前行,并且有缘走上一条真正的自我完善提升之路。真正的结缘,就是感受到引导和激励的开始吧!